网络上出现“在北京接种新冠疫苗,回到山东后健康码却不显示接种记录”的讨论,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我国疫苗接种信息跨省互认机制仍存在壁垒,也凸显了地方数据系统互联互通不足的现实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全国范围内疫苗接种信息的高效共享,已成为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课题。
现象背后的技术与管理症结
从技术层面看,疫苗接种信息跨省不显示的直接原因是各省健康码系统独立开发、数据标准不统一,北京和山东分别使用“健康宝”和“电子健康通行码”,两套系统由不同技术团队运营,数据接口和更新机制存在差异,尽管国家级平台“防疫健康码”已上线,但地方系统与中央平台的对接仍存在延迟,部分接种信息需经地方上报、国家平台审核、再同步至各省,流程较长,可能导致省际间数据更新不同步。
从管理机制看,疫苗接种数据管理涉及卫健部门、疾控中心、大数据管理机构等多方主体,跨部门协调成本较高,部分地区出于数据安全或隐私保护考虑,对数据共享采取谨慎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壁垒,部分基层接种点未能及时上传数据,也是导致异地查询失败的原因之一。
政策推进与现实落地的差距
国家层面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2021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跨省共享的通知》,要求各地实现接种信息全国互联互通,2022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要求“健康码全国互认”,但执行层面仍存在差异,山东和北京均接入了全国平台,但因数据同步频率、校验规则等技术细节未完全统一,导致部分用户遇到显示延迟或失败。
部分地方对健康码功能的定位差异也影响了数据共享,有的省份将健康码与本地政务、交通等系统深度绑定,而其他地区则更注重基础防疫功能,这种差异进一步增加了系统兼容的难度。
数据壁垒的潜在影响
疫苗接种信息跨省不显示看似是小问题,却可能带来多重影响,其一,给跨省出行人群造成不便,部分公共场所要求查验疫苗接种记录,若无法显示,可能影响正常通行,其二,削弱公众对疫苗接种的积极性,若接种记录无法跨省认可,可能降低民众对疫苗有效性的信任,其三,影响疫情防控精准性,疫苗接种数据是制定防疫政策的重要依据,信息不完整可能导致决策偏差。
更深远的是,这种现象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数据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数据共享本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但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仍未被完全打破。
破解之道:从技术统一到制度协同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多管齐下,应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包括数据格式、接口协议、更新频率等,减少系统兼容成本,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数据同步激励机制,对数据上传及时、共享效率高的地区给予资源倾斜,还需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明确数据使用边界,消除地方对数据泄露的顾虑。
从长远看,需推动公共卫生数据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将其作为数据汇聚和分发的枢纽;鼓励地方在标准框架下开展创新,避免重复建设,广东、浙江等地的“一码通行”经验已为全国提供了参考。
“北京打疫苗山东不显示”虽是个案,却反映了数字化转型中条块分割的深层次矛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打破数据壁垒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只有通过加强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才能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让公共卫生服务更加高效、普惠,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疫苗接种信息的全国互认必将成为现实,但在此之前,我们仍需耐心等待制度与技术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