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号 百科知识 疫情下的学术藩篱,南京大学对外开放政策的社会镜像

疫情下的学术藩篱,南京大学对外开放政策的社会镜像

2022年春季,一位希望进入南京大学参观的市民在校门口被保安拦下,被告知“疫情期间不对外开放”,这个场景在过去三年里成为中国高校的常态,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之一,南京大学的校门开合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管理决策,更成为观察疫情下公共空间管理、知识传播方式与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窗口。

2020年疫情初期,南京大学与全国高校同步实施了严格的封闭管理政策,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学校自2020年1月起暂停所有校外人员参观访问,仅允许师生凭有效证件出入,并实施了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等防控措施,这一政策在特殊时期确实起到了阻断病毒传播链的作用,据南京市疾控中心数据,高校严格管理使校园聚集性疫情发生率降低了73%。

疫情下的学术藩篱,南京大学对外开放政策的社会镜像

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完全封闭的校园政策开始显现其双重影响,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历来是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其北园的金银街、西园的孙中山故居等场所长期对市民开放,形成了校园与城市融合的特殊生态,封闭管理不仅切断了这种人文联系,还对周边商圈产生了经济影响,一位附近咖啡馆店主表示:“以往南大学生和访客占客流量的六成,疫情后生意下降了40%。”

2022年秋季学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南京大学开始实施分阶段、有限度的开放政策,校园预约系统上线,校外人员可通过在线平台预约入校,每日限额400人,这一政策虽然部分恢复了校园的开放功能,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有显著区别,预约制创造了新型的校园访问模式,却也建立了数字门槛,将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群体排除在外。

疫情下的学术藩篱,南京大学对外开放政策的社会镜像

南大的开放政策争议折射了中国高校的身份困境,疫情期间,大学需要平衡多重角色:作为教育机构要保障教学秩序,作为科研中心需维持学术交流,作为公共空间又承担着社会服务功能,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某某指出:“大学本质上是开放的思想市场,疫情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物理隔离的同时保持学术交流的开放本质。”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期间的封闭政策加速了南大数字化开放进程,该校推出了“云游南大”虚拟校园平台,开放了300余门在线课程,举办了近百场云端学术讲座,这种“线上开放”模式突破了地理限制,吸引了全球访问者,2022年南大慕课平台访问量同比增长215%,创造了知识传播的新路径。

相比之下,国际顶尖高校的疫情开放政策呈现不同走向,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院校在2021年后逐步恢复校园开放,采取“验证疫苗接种状况+佩戴口罩”的简易准入政策,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与国内高校形成对比,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风险防控与开放价值的权衡差异。

2023年初,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南京大学开始逐步放宽入校限制,目前校外人员可通过预约方式进入部分校区,但仍需经过身份核验,该校安保部门负责人表示:“正在构建常态化和应急管理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寻求安全与开放的最佳平衡点。”

南京大学的开放政策变迁史,是疫情下中国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从完全封闭到有限开放,从物理隔绝到数字联通,这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管理调整,更反映了我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对开放与封闭、安全与自由、传统与创新的不断权衡,后疫情时代,大学校园的围墙将会以何种形式存在?或许真正的开放不仅仅是校门的物理开启,更是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弹性制度,让大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始终成为向社会辐射知识能量的开放体。

疫情下的学术藩篱,南京大学对外开放政策的社会镜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ntto.com.cn/zshizhishi/14028.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www.wantto.com.cn/zb_users/upload/2025/09/20250906223647175716940722311.jpg

【南京大学疫情期间进校政策/南京大学疫情期间进校政策最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