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的合肥,街道上行人稀疏,口罩成为标配,测温仪与健康码构筑起新的城市边界,昔日喧嚣的淮河路步行街安静了下来,罍街的夜市不再摩肩接踵,天鹅湖畔的漫步者寥寥无几,然而在这看似停滞的表象之下,这座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着——疫情没有让合肥按下暂停键,而是让它切换到了另一种模式,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限制中创造可能的模式。
合肥的疫情应对彰显出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当周边城市陷入慌乱时,合肥率先推出“免费核酸检测+精准区域管控”组合策略,既不过度影响经济民生,又不放松疫情防控,更令人称道的是,合肥没有简单照搬其他城市的做法,而是基于本地产业特点和人口结构,创新推出“产业链闭环管理”模式,确保重点企业不停产、重大项目不停工,联宝科技等智能制造工厂在严格防疫下保持运转,数千工人驻厂生产,帐篷和睡袋成为特殊时期的别样风景。
疫情中的合肥人展现出令人动容的互助精神,社区网格员成为最忙碌的人,他们不仅负责物资配送、核酸检测组织,还主动关心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在包河区某小区,居民自发组建“爱心菜篮”群,将自家多余的蔬菜水果分享给需要的人;在高新区,年轻人们开发了“邻里帮”小程序,帮助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订购生活物资,这些微小的善举汇聚成暖流,温暖着疫情中的城市。
数字化转型在疫情压力下加速推进,合肥依托“城市大脑”平台,实现了疫情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预测。“皖事通”APP在短时间内升级迭代,新增疫苗接种预约、核酸结果查询、疫情地图等十余项功能,合肥的线上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百大合家福、生鲜传奇等本地商超的配送订单增长超过300%,许多传统餐饮企业一夜之间转型线上,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寻找生机。
疫情下的合肥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迅速切换至线上教学,教授们变身“主播”,实验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保持教学进度,中小学教师不仅开展网课,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定期进行“云家访”,许多家庭中,父母居家办公,孩子线上学习,形成了特殊时期的生活节奏。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合肥没有简单化地“一封了之”,而是创新推出“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保障核心产业链运转,当汽车产业面临零部件断供风险时,合肥协调组建了跨省域的物流保障体系,确保供应链不断链,2022年上半年,合肥GDP增速仍保持正增长,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显示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经历留给合肥的遗产将长久存在,它加速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强化了社区纽带,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让这座城市在压力测试中证明了自身的韧性与温度,今天的合肥人更加懂得,城市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集合,更是人与人相互依存、彼此守护的生命共同体。
走在今天的合肥街头,口罩遮住了表情,却遮不住眼神中的坚定;距离隔开了身体,却隔不开心灵的相连,疫情下的合肥,正以它的理性、创新与温暖,书写着一部特殊时期的城市史诗,这座城市告诉我们:困难从来不能真正击倒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放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