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当哈尔滨的KTV在疫情中艰难求生时,千里之外的福州正逐步放开公共场所限制,两座城市,两种应对,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中的复杂图景。
哈尔滨的冬季历来是旅游旺季,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本该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然而随着疫情反复,这些场所经历了开开停停的循环,一位KTV经理告诉记者:“我们储备了大量防疫物资,安排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但随时可能接到暂停营业的通知。”这种不确定性让娱乐行业从业者倍感压力。
福州则采取了不同的防控策略,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础上,福州市民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商场、餐厅、娱乐场所有序开放,一位福州市民表示:“进门测温、扫码登记已经成为习惯,虽然麻烦但能够理解。”这种精准防控的做法,让城市在防疫与经济生活间找到了平衡点。
两座城市的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科学精准防控”的实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强调,各地要基于疫情实际情况制定措施,不搞“一刀切”,哈尔滨因应本地疫情采取临时管控,福州则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稳步开放。
专家指出,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开”或“关”的问题,而是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我们需要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实践中愈发成熟,很多地区建立了分区分类精准防控机制,以街道、社区甚至小区为单位划定风险等级,不再简单采取全城封闭的管理方式,数字化技术也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支持,健康码、行程卡等工具帮助实现了人员流动的可追溯性。
对于娱乐行业而言,疫情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KTV等场所不仅需要严格执行消毒、限流等措施,还在探索转型之路,一些KTV推出了线上歌房服务,通过APP实现云端K歌;另一些则尝试提供小型包间的私人聚会服务,满足消费者在安全环境下的社交需求。
疫情也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习惯,家庭娱乐、户外活动、线上社交等替代性娱乐方式获得发展空间,这种变化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将重塑整个娱乐产业格局。
纵观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防疫路径,中国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动态调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只有基于科学、立足实际的不断探索。
我们可能需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在保障公共健康的同时,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政府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政策,企业创新服务模式适应新环境,公民自觉遵守防疫措施。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将长期伴随我们:如何更好地平衡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如何建立更具韧性的社会系统,如何在危机中保持人文关怀,哈尔滨KTV的灯光暂时暗淡,福州街市渐复喧嚣,这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景象,也必将成为我们共同经历的历史记忆。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期,我们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是暂时关闭的哈尔滨KTV,还是逐步开放的福州商场,都是疫情防控大局中的一部分,唯有团结协作,我们才能共渡难关,迎接真正春暖花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