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哈尔滨的寒风中,一家KTV的霓虹灯在夜色中孤独地闪烁,在两千多公里外的成都,一家餐馆正在为重新开门营业做准备,这两座城市,两种场景,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下的城市百态与民生之艰。
哈尔滨这座素有“冰城”之称的北方都市,近日因疫情反弹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当地多家娱乐场所包括KTV暂停营业,门上贴着“疫情防控,暂停营业”的通知,空荡的包间里,麦克风静置架上,霓虹灯球不再旋转,只有消毒水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这些场所的经营者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房租、员工基本工资等固定支出,另一方面又无法预测何时能够恢复正常营业。
成都的商家们则在谨慎中逐步恢复营业,成都相关部门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商铺在经过严格消毒和防疫准备后可以申请恢复营业,在成都某商业街,一家火锅店老板告诉记者:“我们每天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测,对店面进行三次全面消毒,实行预约制就餐,确保每桌客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两座城市的不同情况反映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科学化策略,不同地区根据疫情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既不是一刀切地全部关停,也不是盲目地全面放开,这种策略虽然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但也给城市管理和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经济角度看,娱乐餐饮行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7.7%,KTV等娱乐场所的营业额下降更为明显,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维持生存,员工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战役,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哈尔滨的KTV停业和成都的谨慎开门,背后是两地政府对疫情风险评估的不同判断,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反映出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疫情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还有心理上的压力,哈尔滨某大学学生小张表示:“我们已经习惯了线上上课,但很怀念和朋友们一起去K歌的日子。”而成都市民李女士则说:“商家开门是好事,但我们还是会做好防护,不敢大意。”
疫情下的城市生活正在形成一种新常态:戴口罩、测体温、扫码登记成为日常流程;线上娱乐、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日益普及;人们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这种变化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将长期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如何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各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或许哈尔滨的KTV不久后将重新响起歌声,成都的开门营业也会更加顺畅,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原则不会改变,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
疫情终将过去,城市生活的烟火气也会逐渐回归,到那时,哈尔滨KTV里的欢声笑语和成都街头熙攘的人群,都将成为我们战胜疫情的生动注脚,当下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耐心和信心,共克时艰,迎接正常生活的回归。
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一家坚持营业的店铺,每一位遵守防疫规定的市民,都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城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繁华的街市,更体现在困境中人们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这正是我们最终战胜疫情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