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郑州,本应是蝉鸣聒耳、绿荫如盖的盛夏时节,然而2021年的夏天,这座城市却面临着双重考验——暴雨肆虐的创伤尚未痊愈,Delta变异毒株又不期而至,街道上行人稀疏,口罩掩盖了表情,但掩不住郑州人眼中的坚定光芒,这座素有“商都”之称的千年古城,正在疫情与灾难的双重夹击中,书写着一部现代城市的 resilience(韧性)史诗。
疫情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郑州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市范围内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在金水区某个检测点,从晨曦微露到夜深人静,穿着防护服的“大白”们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弯腰、采样、手部消毒,如此循环往复,他们的护目镜里积着汗水,防护服下是被浸透的衣衫,但采样棉签的力度始终轻柔,一位护士在换班时脱下防护手套,被汗水泡得发白起皱的双手照片在网络上刷屏,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画面。
社区工作者构筑起了另一道防线,二七区某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大姐已经连续工作16天,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她手里总是拿着两个手机轮流接听,一边安排隔离居民的物资配送,一边安抚焦虑的市民。“我家里的老人需要定期去医院做透析”“孩子的奶粉马上就要断了”……每一个求助都是急事,每一个需求都要解决,李大姐和她的同事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个角落,将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疫情下的市井生活呈现出另一种样貌,中原万达广场往日熙攘的美食街区如今安静了许多,但“河南烩面”老字号窗口前,老板坚持每天营业。“咱郑州人什么风雨没经历过?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吃碗热腾腾的烩面。”他创新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服务,将一碗碗盛满乡愁的烩面送到隔离居民手中,而在郑东新区的写字楼里,云计算技术支撑着无数企业“云端复工”,键盘敲击声在千家万户响起,编织着特殊时期的经济脉搏。
最令人动容的是普通市民的相互守望,在金水区丰产路街道,居民自发组建了“邻里帮帮团”,年轻人帮助老年邻居学习使用健康码,有车的家庭主动为不便出行的邻居采购生活物资,在大学校园里,留校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日常消杀,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如同黑夜中的萤火,汇聚成照亮城市的光芒。
郑州的抗疫实践揭示了中国城市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体系——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先进的数字技术支撑、深厚的社区自治传统,以及市民之间牢不可破的团结精神,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应对风险的“免疫系统”,使郑州在困境中保持运转,在压力下维持秩序。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经历已经深刻烙印在城市记忆中,郑州人在疫情中表现出的坚韧、理性与互助,不仅是对突发危机的应对,更展现了一种现代市民精神的成熟,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绿城广场看风筝高飞,在德化街品尝特色小吃,在黄河岸边看落日余晖,一定会记得这个特殊的夏天——记得我们如何携手穿越迷雾,如何在困境中铸就希望。
郑州的故事是中国抗疫叙事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无数普通人用责任和爱心筑起的防护墙,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守,让这座城市在任何风雨面前都能屹立不倒,让“商都”郑州在历经磨难后愈发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与文明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