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地出现反复,各地防控措施也随之调整,郑州各大商场门可罗雀,而重庆商家则在忐忑中等待营业通知,两个城市的商业图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州市近日出现新一轮疫情,防控措施迅速升级,各大商场严格执行限流措施,往日熙熙攘攘的商业中心如今人流稀少,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知名商场虽然保持开放,但客流量大幅下降,商场入口处,工作人员认真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测量体温,丝毫不敢松懈。
“我们每天消毒三次,员工必须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能上岗。”一位商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还在营业,但客流量不到平时的三分之一。”
餐饮区情况更为严峻,按照防疫要求,堂食被暂停,只能提供外卖服务,许多餐馆门口摆起了外卖摊,店员们忙着处理线上订单。“生意至少减少了七成,”一位餐饮老板叹气道,“但租金和人工成本还得照付,压力很大。”
零售店铺同样面临困境,服装店店员小张说:“一天下来,进店的顾客屈指可数,很多人只是逛逛,真正购买的少之又少。”不少商家转而发力线上销售,通过直播、社群营销等方式维持经营。
千里之外的山城重庆,商家们也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目前重庆部分地区出现零星病例,但整体可控,重庆的商场和门店能开门营业吗?
记者从重庆市商务委了解到,目前重庆没有要求全市商场关门停业,而是采取分级分类的精准防控策略,低风险地区的商场、超市、餐馆等场所可以正常营业,但必须严格执行测温、验码、戴口罩等防控措施,中风险地区则可能限制客流量或暂停堂食服务。
“我们每天都会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测,对场所进行消毒通风。”重庆观音桥某商场负责人表示,“只要政府没有要求关门,我们就会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继续营业。”
重庆商家们也做好了随时调整的准备,一位火锅店老板告诉记者:“我们准备了两种方案,如果允许堂食,我们就正常接待;如果只能外卖,我们马上转向线上销售和外卖配送。”
两地商家的不同处境,反映了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特点,不再是一刀切的全面关停,而是根据疫情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这种做法既控制了疫情传播,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疫情下的商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线下零售受到冲击的同时,线上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社区团购、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商家开始加速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新趋势。
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郑州市发布了减免房租、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帮助商家渡过难关,重庆市则推出了消费促进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购物节等方式刺激消费回暖。
专家表示,疫情反复将成为常态,商业场所需要建立长效防疫机制,同时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消费者也应适应疫情防控下的新购物方式,做好个人防护。
在这个特殊时期,无论是郑州还是重庆的商家,都在防疫与经营之间寻找平衡点,他们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重现门庭若市的繁荣景象,但在此之前,安全仍然是第一位的。
疫情终将过去,生活还会继续,而经历考验的商业生态,或许会以更加 resilient 的姿态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