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长春,春寒料峭,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座东北重镇被迫按下“暂停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日举行的疫情发布会通过电视、网络平台全程直播,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重要桥梁,也成为观察长春抗疫工作的重要窗口。
直播发布会: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
长春疫情发布会通常于每日固定时间举行,由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卫健委、疾控中心、商务局、教育局等多个部门负责人轮流出席,通过吉林卫视、长春广播电视台及多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广泛性。
与平常的新闻发布会不同,疫情发布会的直播具有明显的应急特点:发布内容直接关乎市民日常生活,信息更新频率高,回应社会关切更为直接,每位发布人面前没有繁冗的文字材料,有的只是对疫情防控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民生关切的真诚回应。
信息透明:打破谣言的利器
在疫情初期,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引发部分市民的恐慌,发布会直播通过权威渠道第一时间发布确诊病例数量、流调轨迹、管控区域等关键信息,有效遏制了谣言传播。
记得3月15日的那场发布会,针对市民关注的“蔬菜供应不足”问题,商务局负责人不仅公布了当日蔬菜进货量、库存量和价格数据,还直接展示了几个大型批发市场的实时监控画面,用事实打消了市民的顾虑,这种“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回应”的方式,成为发布会的一大特色。
民生关切:发布会的不变主题
翻阅多场发布会的内容记录,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始终是核心话题,无论是物资保障、就医渠道,还是特殊人群关怀、防疫政策解读,组织者始终围绕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
在3月20日的发布会上,一位记者提出了“封控区患者如何就医”的难题,卫健委负责人不仅详细解释了预约流程和专用通道安排,还现场公布了各区县就医服务热线,并表示将增加线路值班人员,第二天,发布会还就此问题的改进情况进行了反馈汇报,形成了工作闭环。
真情互动:屏幕两端的温暖连接
发布会直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渠道,更逐渐发展成为双向互动的平台,通过提前征集问题和现场连线等方式,市民的关切得以直接呈现在发布会上。
3月25日,发布会播放了一段来自隔离医院医护人员的视频片段,那位面带口罩勒痕的年轻护士说:“我们也想家,但这里更需要我们,请长春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每一位患者。”这一幕让无数观众动容,屏幕上瞬间被“长春加油”的弹幕刷屏。
持续改进:发布会形式的优化升级
细心的观众能够发现,随着疫情发展,发布会本身也在不断改进:从最初的纯文字发布,到增加数据图表和示意图;从单纯的政策解读,到增加实例说明和操作指南;从只有官方发布,到邀请一线工作者和普通市民代表分享经历。
这些变化使得发布会更加贴近市民需求,更加具有实用价值,许多市民养成了每天准时观看发布会直播的习惯,甚至有的家庭将其称为“每日抗疫必修课”。
信息发布与抗疫信心
疫情发布会直播的价值不仅在于信息传递,更在于信心建立,当市民每天看到政府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坦诚交流;当大家了解到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具体措施;当人们的关切得到及时回应,恐慌情绪自然会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应对和团结协作。
这种公开透明的沟通方式,增强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提升了社会凝聚力,正如一位网友在直播评论区写道:“每天看发布会,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知道情况怎么样,知道该怎么做,就不怕了。”
长春疫情发布会直播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展现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开放态度和责任担当,也反映了市民理性参与、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这种沟通机制不仅为当前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未来公共危机沟通提供了宝贵经验。
疫情终将过去,但信息公开、坦诚沟通的理念应当长期坚持,只有当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共建更加健康、 resilient 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