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一则“呼和浩特某小区确诊者被遗忘家中死亡”的消息在社交媒体疯传,配以模糊照片和情绪化文字,几小时内转发过万,当官方辟谣证实照片实为外地旧图时,谣言已在城市焦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不是孤例,在呼和浩特抗疫过程中,谣言与真相的赛跑每天都在进行。
呼和浩特疫情期间的谣言呈现出高度模式化特征,一是“数字恐慌型”,如夸大确诊人数、死亡病例;二是“政策误导型”,伪造封控延长、物资短缺等通知;三是“情感煽动型”,编造一线人员冲突、患者悲惨遭遇等故事,这些谣言利用特殊时期公众的信息渴求与焦虑心理,通过短视频平台和微信群等私域渠道裂变传播,其速度往往快于官方核实的速度。
究其根源,疫情谣言滋生于多重土壤,信息不对称是温床——当权威信息发布存在时滞或模糊,谣言便会填充真空;社会焦虑是催化剂——长期封控下的心理压力使人们更容易相信负面信息;还有部分自媒体为流量刻意制造热点,以及民众对过往疫情处置中某些问题的不信任感积累,正如心理学家所言:“人们首先相信的不是事实,而是自己愿意相信的叙事。”
面对汹涌的谣言浪潮,呼和浩特市政府采取了多维度应对策略,建立“疫情谣言粉碎机”专栏,24小时内回应热点传言;通过三大运营商向全市居民发送辟谣短信;组织专家解读疫情防控原理,增强公众科学认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蔓延,但亦暴露出官方传播中的不足——有时过于强调驳斥而忽视情感共鸣,使用过多专业术语而缺乏通俗表达。
提升公共危机中的信息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网络,首先应建立政府、媒体、平台、公众“四方联动”机制:政府确保信息及时透明,媒体负起核实责任,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公众提高媒介素养,可借鉴“预警-响应-反馈”的闭环管理,对潜在谣言进行预判干预,最重要的是,官方传播需转变语态,从简单辟谣升级为情感沟通,理解并回应民众的真实焦虑。
在呼和浩特的抗疫经历中,我们目睹了一个现代都市与信息疫情的双线作战,每一次谣言的传播与破灭,都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压力测试,真相与谣言的赛跑,本质上是一场争夺公众信心的竞争,只有当权威信息的速度、温度和可信度全面超越谣言时,我们才能真正筑起抵御疫情的信息免疫屏障,这不仅关乎一场疫情的应对,更关乎未来社会中公共沟通的健康发展——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培养公民的信息鉴别力与理性精神,与防控病毒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