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当奥密克戎毒株如海啸般席卷香港,单日确诊数字突破五万例,医疗系统几近崩溃,病床不敷使用,年迈长者蜷缩在医院外的寒风中等待救治,在这危急存亡之秋,一支支来自内地的医疗队连夜南下,一车车抗疫物资通过新开辟的“海上快线”源源不断运抵维港,一座座方舱医院在落马洲河套区拔地而起,这场规模空前的援港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同胞的深切关怀,更揭示出两地之间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以及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命运与共的现实图景。
香港疫情失控的背后,暴露了国际化大都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结构性脆弱,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人员流动频繁,居住密度冠绝全球,老龄化人口比例高达18%,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病毒传播的温床,更关键的是,香港医疗体系承袭英制,与内地的体制机制存在差异,在疫情初期难以快速建立协同抗疫的通道,当第五波疫情以排山倒海之势来袭时,香港的公立医院入院人数飙升,隔离设施严重不足,检测能力接近饱和,社会一度陷入恐慌。
中央政府的应对既迅速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三个一切”和“两个确保”——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竭尽一切努力;确保香港同胞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香港社会大局稳定,这不仅是政策宣示,更是动员令,短短72小时内,首批内地流行病学专家组成员抵港,带来抗疫的“中国经验”;核酸检测车和移动检测所开进香港街头,将日检测量从十万级提升至百万级;中央援建的首个方舱医院在一周内交付使用,提供超过3900个隔离床位,这种抗疫速度与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见,只有在中国体制下才能实现。
内地援港抗疫的本质,是“一国两制”原则下全国一盘棋思想的具体实践,从武汉抗疫到上海防控,中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模式——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套模式被因地制宜地应用于香港:推行分层分级诊疗,构建隔离设施网络,实施风险区域管控,同时充分尊重香港的特殊性,不简单照搬内地做法,这种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央对香港高度自治的尊重,也彰显了国家整体利益与香港本地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抗疫合作成为深化两地融合的催化剂,疫情前,部分港人对内地存在误解与隔阂,但当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内地医护人员不眠不休地奋战在香港抗疫一线,当看到方舱医院里两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场景,许多港人感慨“血浓于水不只是口号”,这种情感共鸣构建了新的集体记忆,重塑着国家认同,更具长远意义的是,疫情中建立的联防联控机制——如健康码互认、检测标准互通、应急响应协同——为两地未来合作提供了制度性基础,推动大湾区公共卫生一体化进程。
香港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也映照出内地与香港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这次抗疫合作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救援,更是一次生动的国民教育,一次深刻的社会整合,一次国家凝聚力的实战检验,当疫情阴霾逐渐散去,维港两岸重现繁华,人们应当铭记这段同舟共济的岁月,更应珍惜两地关系中获得的新理解、新信任与新动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香港与内地的命运早已紧密交织,唯有同心协力,方能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