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冬,郑州大学校园里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图书馆前的银杏树下不再有学子匆匆的脚步,教学楼走廊里回荡的不再是朗朗书声,疫情突袭之下,这座拥有七万余名师生的大学城按下了暂停键,寂静并非这场抗疫的全部注脚——在宿舍楼里,在核酸检测点,在网络课堂中,一场由青年学生主导的非凡抗争正在悄然展开。
“同学,请保持两米间距!”身着白色防护服的王林同学声音已经沙哑,这是他连续第六天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他本可以安心在宿舍上网课,却选择每天站立五小时,维护检测秩序。“刚开始确实害怕,但看到医护人员那么辛苦,我觉得必须做点什么。”像王林这样的学生志愿者,在郑州大学有三千余名,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了从物资配送到心理辅导的完整志愿服务体系,成为校园抗疫的中坚力量。
文学院的李梦瑶和她的同学们发起“云端相伴”计划,为隔离同学提供线上陪伴。“很多同学独自在隔离点,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她们每天轮班通过视频聊天为隔离同学读书、分享音乐,甚至只是安静地陪着对方自习。“这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温暖,虽然物理距离远了,心却更近了。”
面对疫情,郑州大学的学生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团队开发了“智能物资调度系统”,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径,使餐食配送效率提高40%;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创办《抗疫日报》,及时传递权威信息,粉碎谣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系列抗疫插画,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数十万次转发,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线上课堂从不是冷冰冰的屏幕。”数学学院的张教授感动地说,“学生们比平时更积极地互动,他们会互相解答问题,会在聊天区给老师送上虚拟‘鲜花’。”这种逆境中的学术坚守,体现了青年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责任感,许多学生组织线上学习小组,实行“云自习室”打卡制度,彼此监督,共同进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青年学子们也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蜕变,哲学系的赵思考在日记中写道:“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选择都关乎整体,这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现实考验。”这种集体意识与个人责任的觉醒,在青年一代中蔓延生长。
宿管刘阿姨含着泪说:“这些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们主动帮助我们分发物资,关心楼里老人的情况,还自发组织楼道消毒工作。”危机成为了青年成长的催化剂,将自我中心转化为对他人的关怀,将理想主义转化为务实行动。
经过数十个日夜的奋战,郑州大学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当第一个解除封闭管理的消息传来时,校园里没有疯狂的欢呼,而是有序的庆祝,学生们互相微笑着保持距离,用手势表达喜悦,用眼神传递鼓励。
郑州大学生的抗疫故事,是中国青年在时代考验面前交出的答卷,他们用理性取代恐慌,用团结取代自私,用创新应对挑战,这些年轻人在特殊时期的选择与行动,不仅守护了校园的安全,更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精神风貌。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经历留下的精神财富将长久滋养着这些青年学子,当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抗疫岁月里的坚守、互助与创新精神,必将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强大力量,郑州大学的银杏树还会一年年金黄,而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已经用行动证明: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仅能坚守自己,更能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