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日的华北平原,寒风凛冽,北京朝阳区某封控小区内,志愿者正逐户配送生活物资;120公里外的天津滨海新区,核酸检测点的队伍井然有序,两座超大城市,正在疫情冲击下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双城协作战。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经济圈,人口流动频繁,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来袭时,北京与天津首当其冲,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两地日均跨城通勤人数超过10万人次,这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两座城市携手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同抗疫的新路径。
信息共享机制成为抗疫协作的“神经中枢”,北京市疾控中心与天津市卫健委建立了实时数据交换平台,每两小时更新一次疫情动态,当北京大兴区出现确诊病例时,天津武清区立即收到预警信息,对近期有北京旅居史人员展开排查,这种“信息跑在病毒前面”的机制,成功阻断了一条潜在的传播链。
物资保障体系彰显了区域协同的力量,天津港作为北方重要口岸,承担着进口抗疫物资的清关任务,当北京急需呼吸机时,天津海关启动应急通道,创下4小时完成清关的纪录,北京新发地市场与天津红旗市场联动保供,确保两地居民的“菜篮子”不受影响,这种“一方有需,八方响应”的协作模式,让抗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在两地间畅通无阻。
交通管控的精准施策更是体现了智慧抗疫的理念,两地推行“健康码互认”机制,开发了专门用于跨城通勤的电子通行证,在京津高速检查站,智能系统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对持绿码人员快速放行,既保证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又最大限度维护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医疗资源的统筹调配令人印象深刻,当天津海河医院床位告急时,北京协和医院立即组建专家团队远程会诊;当北京地坛医院需要增援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派出精锐医护力量,两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相互支援医疗队员达600余人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
疫情下的市井生活同样见证着双城温情,在北京工作的天津人王先生告诉记者:“社区知道我是跨城通勤,特意建立了微信群,提前告知防疫政策变化。”而在天津读书的北京大学生小李说:“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专门的核酸检测通道,确保我们能安全回家。”
这场双城抗疫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深远,它证明在现代疫情防治中,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协同机制至关重要,两地在疫情信息共享、物资保障、交通管控、医疗支援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此一疫,北京与天津之间不仅有多年来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更增添了一份携手共渡难关的战友情,这种在危机中凝结的协作精神,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未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奠定坚实基础,正如一位疾控专家所说:“病毒不分地域,防控更不能画地为牢,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