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福州,闽江之水依然静静流淌,而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根据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疫情数据,截至2023年10月26日24时,福州现有本土确诊病例43例,无症状感染者127例,主要集中在仓山区和闽侯县等区域,这些数字背后,是千万福州人民共同书写的抗疫史诗,是一座城市在疫情面前的坚韧与温度。
数据解读:疫情现状与分布特点
从传播链来看,本轮疫情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特征,家庭聚集和场所聚集占比超过70%,值得注意的是,与前期疫情相比,当前病毒的传播代际间隔缩短至2.5天,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有所减弱,这也是为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
年龄分布数据显示,感染者中18-45岁青壮年占比最高,达54.3%,这与该年龄段社会活动频率较高有关,而60岁以上老年群体感染率虽然相对较低(仅占12.7%),但一旦感染后转为重症的风险较高,这也成为福州疫情防控的重点关注人群。
从区域分布来看,仓山区占本轮疫情总病例数的38.2%,闽侯县占21.5%,鼓楼区占13.7%,其他区县分布较为分散,这种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经济活动强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应对措施:科学精准的防控体系
面对疫情,福州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构建了“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防控体系,在核酸检测方面,全市设置了超过620个核酸采样点,单日检测能力达到280万人次,确保了“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需求得到满足。
流调溯源工作中,福州组建了超过200支流调小队,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平均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形成初步流调报告,这种高效率的流调工作为疫情控制赢得了宝贵时间。
分区管控方面,福州根据风险等级科学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目前全市有封控区12个,管控区29个,防范区则覆盖全市范围,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民生保障:疫情中的城市温度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医疗战,更是一场民生保卫战,福州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物资保障体系,确定97家大型商超作为保供企业,日供应蔬菜量超过3500吨,肉禽蛋奶超过1200吨,确保市民生活物资充足。
针对特殊群体,福州开通了绿色通道,为独居老人、孕产妇、重症患者等提供专门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送温暖小分队”,提供上门核酸检测、物资配送和医疗协助等服务,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各社区累计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超过5.2万人次。
医疗保障方面,福州确定了15家定点医院负责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同时保障正常医疗需求不中断,各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服务,提供在线问诊、药品配送等服务,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
经济支撑:双线作战的平衡之道
福州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保障重点企业连续生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到93.5%。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福州及时推出纾困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租金优惠、融资支持等一揽子措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费超过12亿元,提供优惠贷款约85亿元。
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230%,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数字经济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福州经济的新增长点。
展望未来:常态化防控中的城市韧性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福州正在加快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包括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等,截至目前,福州全程接种人数已超过720万,接种率达93.5%,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超过87%。
专家表示,未来福州将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更加注重科学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夜深了,福州街头依然有防疫人员忙碌的身影,数据是冰冷的,但数据背后是无数福州人的付出与坚守,每一个数字的变化都牵动着这座城市的心跳,每一次疫情的波动都在考验这座城市的韧性,福州正在用行动证明:疫情终会过去,而城市的生活与发展将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