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那个曾经决定我们能否进入办公楼、商场甚至家门的绿色箭头,终于消失在手机屏幕,在福州,这一刻的感触尤为复杂,三坊七巷的石板路、烟台山的苍翠林木、闽江畔的璀璨灯火,都曾是我们行程码背后渴望抵达的远方,这个小小的二维码,不仅是一串数据代码,更是福州人集体记忆的数字载体,记录着这座千年古城在特殊时期的坚韧与温度。
行程码是福州的数字守门人,回想2021年夏,当Delta变异株来袭,福州用惊人的速度建立起数字防疫网络,每一个商圈入口的扫码提示,每一处社区门口的体温检测点,都是这座城市抵御疫情的科技防线,数据显示,福州在疫情期间开发应用的“e福州”防疫系统,累计服务超过千万人次,最高单日扫码量达百万次,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福州人用科技守护生命的决心,那时,拥有绿色行程码不仅是一种健康证明,更是一张城市的临时通行证,赋予人们在限制中有限的移动自由。
福州人的日常生活被行程码重新编排,清晨赶往地铁站的白领,要先亮码再进站;前往超市采购的主妇,要扫码才能入场;甚至去医院照顾病患的家属,也要经历层层验码,这些日常琐碎构成了疫情时期的特殊节奏,在台江区某社区,一位老人曾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行程码而焦急落泪,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会老人操作,这个瞬间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温暖了整个福州城,行程码不仅测试着城市的科技能力,更检验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
行程码更重塑了福州人的空间感知,那些被标记为“中高风险”的区域在地图上被红色标注,成为人们下意识回避的空白地带,而绿码区域则成为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这种数字划界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心理距离,一位在福州大学任教的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疫情期间福州居民的活动范围平均缩小了67%,许多人重新发现了社区周边的美——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街角公园、小巷餐馆、邻里小店,因为行程码的限制而获得了新的关注。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行程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22年12月13日零时,福州与全国同步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消息公布后,福州人的朋友圈涌现出各种感慨——有人晒出自己最后的绿码截图作为纪念,有人发文感谢行程码曾经的保护,更多人则期待着无需验码的自由出行,这种集体情绪宣泄,实则是人们对恢复正常生活的渴望与庆祝。
行程码退场了,但它所承载的福州记忆不会消失,它记录下了这座城市最艰难时期的坚韧与团结,见证了数字技术如何服务于人民生活,也提醒着我们自由出行的珍贵,未来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行程码将是福州城市记忆中无法绕过的一页——它不仅是一个防疫工具,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着福州人共渡时艰的勇气与智慧。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向年轻一代讲述:“曾经有一个叫行程码的东西,它知道我们去过哪里...”而这段讲述,必将从福州开始,因为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永远懂得如何将挑战转化为前进的力量,将临时措施转化为永恒记忆,行程码会消失,但福州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将长存于此,融入三山两塔之间的城市脉络,成为福州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