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赣江两岸的南昌与吉安,两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历史名城,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悄然侵袭这片土地,从省会南昌到革命圣地吉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赣鄱大地上迅速展开,核酸检测点的长队、封闭管理的小区、空荡的街道,构成这个春天最令人难忘的画面,在这片曾经燎原星火之地,人们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与坚韧精神。
南昌作为江西省会,人口密集、流动性强,疫情传播风险自然较高,3月中旬,南昌市新建区报告本土确诊病例,随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24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全员核酸检测,72小时实现全市范围核酸筛查,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创新采用“合围攻坚”策略,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网格进行精准防控,既控制了疫情扩散,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位于江西中部的吉安市也拉响了疫情警报,与省会相比,吉安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农村人口比例较高,防控难度不容小觑,当地创造性地开展“党建+疫情防控”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每个村庄、社区建立防控前线指挥部,井冈山下的村民们用当地方言录制防疫宣传音频,通过村村通广播循环播放;社区干部为隔离居民代购生活物资,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构建起了群防群治的坚固防线。
两座城市的抗疫斗争,展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的结合,南昌依托“城市大脑”平台,开发了疫情溯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迅速锁定传播链;吉安则发挥农村“熟人社会”优势,建立邻里互助监督机制,在核酸检测环节,两地都出现了令人动容的场景:南昌志愿者手持二维码穿梭于老旧小区,帮助老人完成登记;吉安乡村医生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山区,为行动不便者上门采样。
疫情下的民生保障成为考验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南昌启动“菜篮子”保供机制,组织大型商超与社区对接,开展线上订购、无接触配送服务;吉安则建立农产品“出村进城”绿色通道,既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又保障了市场供应,值得一提的是,两地都特别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为独居老人提供每日关怀电话,为孕产妇开辟就医绿色通道,为贫困家庭发放防疫物资补贴,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体现了疫情防控中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教育系统的应对同样可圈可点,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高校实行封闭管理的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中小学迅速切换线上教学模式,教师们在短时间内掌握直播技术,保证“停课不停学”,吉安农村学校针对部分学生家庭网络不畅的情况,提供平板电脑借用服务,并下载离线学习资源,确保教育公平。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南昌吉安两地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这场抗疫斗争不仅检验了公共卫生体系,更彰显了赣鄱儿女的精神风貌——从医护人员脸上的口罩压痕,到志愿者穿梭忙碌的身影;从社区居民的自觉配合,到基层干部的日夜坚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
南昌吉安的抗疫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疫情防控不仅是医疗战,更是组织战、人心战,高效的指挥体系、科学的防控策略、充足的物资保障固然重要,但真正支撑起抗疫长城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理解、配合与奉献,这种源自革命老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守望相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前,疫情尚未完全结束,防控仍不可松懈,南昌吉安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才能构建起真正的疫情防控共同体,相信经过疫情淬炼的赣鄱大地,必将以更加坚韧的姿态迈向未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