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引发社会关注,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以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应对疫情变化,全力保障市民健康与社会经济稳定运行,本文将梳理最新防控政策、区域管理措施和生活保障情况,为公众提供全面信息参考。
当前疫情态势与防控策略
截至10月26日24时,长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均为轻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均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发现,疫情总体可控,呈零星散发状态,传播链条清晰,全市共有高风险区1个(位于南关区),中风险区3个(分布在宽城区、绿园区),其他区域为低风险区。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强调,将继续坚持“快、准、严、实、细”工作原则,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核酸筛查质量与效率,重点人群每日一检,社会面检测每三天一轮;二是优化流调溯源机制,确保24小时内完成阳性病例核心信息调查;三是加强重点场所管理,对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医疗机构等执行限流、消毒与扫码查验措施。
区域分级管理与交通出行
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居民生活物资由社区工作人员配送到户。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每户每2天可安排1人凭通行证外出采购1次。低风险区人员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正常出行,但需避免聚集活动。
交通管控方面: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长春站、长春西站等交通枢纽正常运营,离长人员需持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间隔≥24小时)并测温扫码,市内公交、地铁全线恢复正常运营,严格执行载客量不超过额定载客量的75%并落实全程佩戴口罩规定。
民生保障与医疗服务
为保障封控区居民生活,长春市启动“菜篮子”保供机制,全市确定126家大型商超作为保供企业,建立“线上订购+社区直送”模式,日配送生活包超5万份,价格监管部门加强对粮油菜肉等民生商品价格监测,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
医疗保障方面:全市划定12家医院为“红码医院”(收治新冠患者),28家为“黄码医院”(服务风险区患者),其他医院正常接诊,社区建立特殊人群台账,为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病患者提供“一对一”就医服务,需就医居民可通过社区预约专车闭环转运。
疫苗接种与健康提示
截至10月25日,长春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960万剂次,全程接种率达92.3%,60岁以上人群加强针接种率突破85%,目前正推进第二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加强免疫工作,优先面向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
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秋冬季为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建议市民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同时提醒公众关注官方信息发布,不传谣不信谣,对编造传播虚假疫情信息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经济社会运行与未来展望
目前长春市工业企业生产平稳,一汽集团、长客股份等大型企业实行“闭环生产+点对点通勤”双模式运行,中小微企业可申请纾困贷款和租金减免政策,市教育局表示将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安排,目前低风险区中小学正常线下教学,中高风险区开展线上教学。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冬春季来临,疫情防控面临新挑战,长春市已制定应急处置升级预案,储备方舱医院床位5000张、隔离房间2.6万间,未来将更加注重精准防控与民生经济的平衡,通过大数据赋能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长春这座北国春城正以坚韧和智慧应对疫情考验,在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精准防控措施必将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守护好每一份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公众可通过“长春e健康”微信公众号、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官方渠道获取最新动态,齐心协力筑牢疫情防控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