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吉林省吉林市再次面临新冠疫情考验,3月15日上午10点,吉林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准时召开,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健委主任、市疾控中心专家等负责人坐在发布台前,面向全市人民和媒体记者,通报最新疫情数据、解读防控政策、回应社会关切,这已是本轮疫情以来召开的第十场发布会,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重要桥梁。
信息透明:每日发布的制度力量
吉林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采用每日定时召开机制,即使周末也从不间断,每场发布会开始,市卫健委主任首先通报前24小时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详细说明病例发现方式(隔离管控发现、社区筛查发现等),并公布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和风险点位,这种坚持每日公开的做法,让疫情数据变得可追溯、可比较,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谣言传播空间。
在3月21日的发布会上,疾控专家用通俗语言解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BA.2的特点:“传播速度极快,潜伏期短,短时间内容易形成聚集性疫情。”这种专业知识的普及,帮助市民理解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减少了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政策解读: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引
每场发布会不仅是数据通报,更是政策解读平台,当吉林市宣布实行全域静态管理时,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释了什么是“静态管理”,哪些情况可以外出,如何获取生活物资,怎样就医购药,对于市民关心的中考高考安排、企业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等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在发布会上给予明确答复。
在4月2日的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副局长公布了线上教学方案:“我们已经整合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还宣布为贫困学生提供流量补助和终端设备援助,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考量。
民生关怀: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新闻发布会特别设置记者提问环节,聚焦市民“急难愁盼”问题,有记者反映某小区蔬菜供应不及时,商务局当场记录并承诺:“今天下午就安排保供企业增加配送。”有患者家属求助化疗延期,卫健委立即回应:“我们已经建立绿色通道,马上安排专人对接。”这种直面问题、现场办公的风格,让发布会不再是单向宣传,而是切实解决问题的平台。
针对隔离人员的宠物照料、独居老人生活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等特殊问题,发布会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具体解决方案,民政部门在发布会上公布了24小时救助热线,承诺“不漏一人、不落一户”,让疫情防控有力度更有温度。
专家发声:科学权威的引导力量
每场发布会都邀请疾控专家参与,从专业角度解读疫情走势、讲解防护知识、澄清不实信息,当社会上出现“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的论调时,专家在发布会上用数据说话:“虽然重症率相对较低,但传播力极强,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仍然威胁很大。”这种科学理性的声音,有效引导了公众预期和行为。
专家还针对核酸检测注意事项、居家消毒方法、健康监测要点等提供专业指导,甚至现场演示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洗手等细节,使发布会成为全民健康教育的课堂。
凝心聚力:构建抗疫共同体
新闻发布会不仅是信息平台,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载体,在3月25日的发布会上,主持人特别感谢了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配合防疫的全体市民:“每个人都是这场战斗的英雄,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尊敬。”这种情感共鸣,构建了全民抗疫的命运共同体。
发布会还及时宣传抗疫中的感人故事和先进典型,如有护士连续工作晕倒在岗位,有社区书记每天只睡3小时,有志愿者免费接送医护人员...这些真实故事的分享,激发了社会正能量,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持续改进:回应关切优化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吉林市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改进完善,早期有市民反映发布会时间与上班时间冲突,组织方很快调整为上午10点;有建议增加线上提问渠道,随后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平台征集问题;有希望提供手语翻译,下一场发布会左下角就出现了手语窗口,这种从善如流的态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随着疫情变化,发布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从最初聚焦病例流调,到后来关注物资保供,再到复工复产安排,始终与市民关切同频共振,即使疫情向好时,发布会也不急于取消,而是逐步减少频次,实现平稳过渡。
吉林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实践表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公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必要手段,更是提升治理能力、凝聚社会共识、打赢抗疫战斗的重要保障,这种开放、透明、及时、精准的信息发布机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后疫情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疫情最终过去,这些发布会记录将成为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着特殊时期政府的责任担当与市民的同心协力,正是这种公开透明、上下互动的抗疫模式,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