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疫情席卷赣江之滨,南昌,这座被称为“英雄城”的历史名城,再次面临严峻考验,街头巷尾的核酸检测点排起长队,口罩背后是一张张沉着坚定的面孔,这座拥有六百余万人口的城市,正在用它的方式讲述一场现代抗疫故事。
南昌疫情的防控体系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与温度,在疫情初期,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24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管控,48小时建成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西湖区某社区工作者李女士告诉记者:“我们一夜之间完成了万户居民的物资配送清单,就像拼图一样,每个环节都必须严丝合缝。”在红谷滩区,无人机编队承担起物资运输任务,科技赋能疫情防控的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基层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东湖区豫章街道,65岁的党员李大爷自发组织起15人的志愿者队伍。“我经历过03年非典,这次更应该站出来。”他们每天工作16小时,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累计爬楼高度相当于10座庐山,青山湖区某封控小区内,居民们自发在阳台开辟“空中菜园”,通过绳索互助传递蔬菜,这种源自传统的邻里智慧在疫情期间重焕生机。
疫情下的经济保障体系同样令人动容,南昌市政府推出“抗疫贷”专项金融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高新区某科技公司负责人王先生表示:“300万应急资金让我们保住了47个工作岗位。”洪城大市场开启“云上批发”模式,商户通过直播平台日销售额反超疫情前水平,展现赣商精神的时代韧性。
教育系统的应对同样可圈可点,南昌大学首创“三屏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手机屏、电脑屏和电视屏的协同,确保5万名学生停课不停学,师范附小的老师们开发出“赣文化抗疫课程”,将滕王阁诗词、景德镇瓷艺等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线上教学,让隔离期的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慰藉。
最令人触动的是普通市民的坚守与创意,西湖区居民在阳台发起“赣歌联唱”,用《请茶歌》的旋律彼此鼓舞;剪纸非遗传承人创作出“抗疫英雄谱”系列作品;拌粉店老板每天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500份南昌炒粉...这些点滴细节编织成特殊的城市记忆。
经过38天的连续奋战,南昌社会面清零如期实现,但这场疫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防控经验,更是对城市治理体系的深度检验,英雄城的人民用行动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保持“赣”劲十足的精神,就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当赣江再次映照出滕王阁的巍峨身影,当八一广场重新迎来晨练的人群,这座城市已经将疫情转化为重塑韧性的契机,正如江西古人所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过疫情淬炼的南昌,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