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沈阳的寒冬里,疫情如幽灵般悄然侵袭这座东北老工业城市,当流调报告公布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时,一个意外的细节引发了全国网民的关注:一位确诊大爷在三天内光顾了多家餐馆,而他的菜单上总少不了一道经典小吃——鸡架,一时间,“沈阳鸡架”冲上热搜,成为疫情中一个温暖又略带辛酸的符号,鸡架,这道看似平凡的街头美食,不仅串联起沈阳人的日常,更折射出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韧性与城市的文化底色。
鸡架在沈阳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它并非昂贵的珍馐,而是工人家庭的智慧结晶,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工业转型时期,许多家庭经济拮据,人们将剔肉后的鸡骨架重新利用,以熏、烤、炸、煮等方式烹制出风味各异的小吃,久而久之,鸡架从“边角料”逆袭为城市名片,代表着沈阳人务实、乐观的生活哲学,疫情前,沈阳的鸡架店遍布街头巷尾,下班后点一份熏鸡架配老雪啤酒,是许多市民的日常仪式,这种味道,早已深植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之中。
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日常的宁静,2020年末至2021年,沈阳多次出现局部疫情,餐饮业遭受重创,堂食受限、人流减少,许多以鸡架为特色的老店面临生存危机,著名的“老四季鸡架”曾一度关门歇业,店主在社交媒体上无奈感叹:“半个世纪的老味道,差点断送在疫情里。”鸡架的背后,是无数小本经营者的挣扎——他们靠薄利多销维持生计,疫情却让这份微薄的利润变得岌岌可危,更令人心酸的是,流调报告中的“鸡架轨迹”意外曝光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一位大爷在确诊前奔波于多家餐馆,不过是为了那一口熟悉的滋味,网友们在调侃之余,也纷纷表达共情:“疫情下,谁不是在努力守护自己的小确幸?”
但沈阳人并未被疫情击垮,鸡架反而成为联结社区的纽带,随着防疫常态化,本地餐饮业开始探索转型,许多鸡架店开辟了外卖窗口,通过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方式维持运营,一位店主说:“咱沈阳人就好这口儿,疫情再难,也得让大伙儿吃上热乎的鸡架。”更令人动容的是,社区志愿者在封控期间为隔离居民配送鸡架,用味道传递关怀;网友自发发起“云吃鸡架”活动,以美食为媒介互相打气,鸡架不再只是一道菜,而是疫情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承载着沈阳人的幽默与韧性。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鸡架与疫情的“碰撞”映射了中国普通城市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生存图景,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阵痛,疫情放大了这种复杂性,但鸡架所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抗疫叙事之外,那些琐碎而真实的生活细节同样值得铭记——一碗热汤、一份小吃,或许正是普通人对抗不确定性的方式。
随着疫情渐趋平稳,沈阳的鸡架香味再次飘满街头,但那段特殊时期的记忆并未远去:它藏在口罩下的微笑里,藏在外卖小哥匆忙的脚步中,也藏在每一份热腾腾的鸡架里,疫情终会过去,而鸡架的故事将继续讲述这座城市的味觉乡愁与人间烟火,正如一位沈阳作家所言:“鸡架是铁的温柔,疫情是冷的考验,但沈阳人总能从灰烬里扒出热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