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梧桐叶落的林荫道上,台湾学生林玮恩与大陆同学并肩而行,笑语盈盈,这个看似寻常的校园场景,背后是两岸青年跨越海峡的相遇与相知,近年来,像林玮恩这样选择南京大学深造的台湾学生数量稳步增长,从2016年的不足50人增至2023年的近200人,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文化的好奇,在这所百年学府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成为众多台湾学子的理想选择,从文学院到商学院,从历史系到计算机科学系,台湾学生的专业分布日趋多元,他们通过“港澳台学生联考”或“申请审核制”走入南大校园,与大陆同学共同聆听大师授课,参与科研项目,在学术探索中建立起共同的语言。
“最初担心会有隔阂,但实际相处后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来自台北的陈同学坦言,这种文化亲近感并非偶然——两岸青年共享中华文化基因,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结,南京大学特意为台湾学生开设中华文化工作坊,组织参观南京博物院、明孝陵等历史遗迹,在文化体验中深化身份认同,许多台湾学生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岛内视角,而是形成了更为宏观的历史认知。
生活适应过程并非总是顺畅无阻,台湾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气候差异、饮食习惯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南京大学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港澳台办公室,实施“学长学姐制”,为新生提供全方位支持,来自台中的李同学回忆道:“刚开始不习惯南京的冬天,学长特意带我去买羽绒服;想家时,室友会陪我去尝台湾风味餐馆,这些温暖让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课堂之外,台湾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力量,他们组建台球社、举办台湾电影展映、参与校园歌手大赛,在交流中打破刻板印象,大陆学生通过他们了解台湾的夜市文化、民歌传统和当代青年思潮;台湾学生则通过大陆同学接触到了更多元的现代中国面貌,这种双向的文化认知更新,正是民间交流的价值所在。
南京大学还特别为台湾学生设计了实习与就业指导计划,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台湾学生选择留在大陆工作,据统计,南大台湾毕业生中约有35%选择在大陆就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台资企业和大陆知名企业,他们既熟悉两岸文化,又具备专业素养,成为连接两岸经济的重要纽带。
这些年轻学子的南大经历,正在悄然改变着两岸关系的微观生态,当他们回到台湾,成为教师、企业家、艺术家或公务员,在南大的所见所闻所感将成为理解大陆的重要参照,同样,当大陆学生通过这些台湾同学深入了解台湾社会,他们对于两岸关系的思考也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南京大学台湾学生的故事,是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的缩影,他们在课堂上的辩论、在食堂里的闲聊、在社团活动中的合作,构成了两岸关系最生动的人文图景,这些日常互动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小却持续的文化接触,正在一点点消解误解,构建起共同的情感记忆。
百年前,南京大学的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曾汇聚四方学子;百年后,这所学术殿堂继续见证着两岸青年的相遇与相知,台湾学子在南大的求学经历,既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时代注脚,当他们在南大图书馆翻阅同一本书,在实验室攻克同一道难题,在运动场为同一支球队加油时,海峡的距离已被拉近,文化的桥梁已然架起,这或许正是教育交流最深层的意义——让年轻一代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描绘中华民族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