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拥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冠肺炎疫情,广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推进科学防控与民族团结,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抗疫答卷,本文将从防控策略、基层实践、民族团结、经济复苏等角度,系统分析广西疫情防控的经验与启示。
科学防控:构建“边海防”一体化体系
广西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与越南接壤,且拥有北部湾沿海港口,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为此,广西创新推出“边海防”协同机制:
- 边境智慧防控:在凭祥、东兴等口岸部署“人脸识别+电子围栏”技术,实现跨境货车司机全流程闭环管理;
- 网格化管理:将全区划分为4.6万个网格单元,依托基层党员和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确保排查无死角;
- 核酸检测能力跃升:全区核酸检测机构从2020年初的13家增至2022年的287家,单日检测能力突破150万管。
2022年百色疫情期间,广西仅用14天实现社会面清零,彰显了快速响应能力。
民族团结:凝聚抗疫“壮乡力量”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全区32.5%,疫情防控中,民族文化成为重要纽带:
- 双语宣传:制作壮语、苗语等方言版防疫短视频,通过“大喇叭”覆盖偏远村寨;
- 民俗助力:利用“三月三”歌节等传统节日,将防疫知识编入山歌,实现文化传播与教育双赢;
- 互助机制:南宁市青秀区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各族群众携手参与物资配送、语言翻译等工作。
2021年防城港疫情中,京族群众主动开放自家民宿作为隔离点,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精准施策:平衡防疫与民生发展
广西坚持“动态清零”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 口岸经济保通保畅:创新“甩挂”“接驳”等非接触式通关模式,2022年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逆势增长18.3%;
- 特色产业纾困:针对砂糖橘、螺蛳粉等支柱产业,推出冷链物流补贴、电商直播扶持等政策,柳州螺蛳粉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 跨省协作:与广东建立健康码互认机制,保障“粤桂劳务协作”务工人员安全返岗。
2023年上半年,广西GDP增速达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启示与展望
广西经验表明,边疆地区疫情防控需注重三个结合:
-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既要发挥社区网格的“人防”优势,也需大数据赋能精准防控;
- 防控效能与民族团结结合:将抗疫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课堂;
- 短期应急与长效治理结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边境地区疾控中心建设。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推进,广西需进一步强化跨境联防联控机制,打造区域性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典范。
从壮乡瑶寨到北部湾畔,广西用“绣花功夫”织密防控网络,以民族团结凝聚抗疫合力,展现了边疆治理的现代化路径,这片“绿水青山”间的抗疫实践,不仅守护了4600万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更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了“广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