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灯火通明的航站楼里,拖着行李的旅客中不时传来熟悉的闽南语对话,一位刚下飞机的台商匆匆走向核酸检测点,一边用手机向家人报平安:“放心啦,现在流程快很多了。”2022年9月,台湾地区入境上海的政策再次调整,这已是疫情以来的第N次变化,对于数十万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胞而言,这些政策不仅关乎行程安排,更牵动着两岸亲情与事业的纽带。
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通告,9月起从台湾地区入境上海的旅客,仍需遵循“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的基本框架,但已在细节处呈现多处优化,集中隔离期间,旅客将进行5次核酸检测(第1、2、3、5、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则需完成第10天的最终检测,与上半年相比,隔离点管理更加人性化,允许家属送达必要生活物资,且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可申请必要医疗照护。
最值得关注的是检疫凭证的简化,现在台胞持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间隔24小时)即可登机,取代了先前复杂的双重检测要求,抵达浦东机场后,旅客可通过新上线的“入境通关”电子通道快速完成健康申报、核酸检测预约和隔离酒店分配,大幅缩减等待时间,这些变化虽看似细微,却实实在在减轻了台胞的行程负担。
回溯疫情以来的两岸通行政策,可谓一波三折,2020年初,台湾入境上海需经历14天集中隔离;2021年调整为“14+7”;今年6月缩短为“7+7”;而今9月版政策进一步变为“7+3”,这条演变曲线背后,是上海作为对台交流前沿城市的精准防疫探索,据上海市台办数据显示,目前平均每日从台湾入境上海的旅客约500-800人次,较政策宽松前增长近三成。
政策调整的深层逻辑源自科学防疫与经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上海作为大陆台商最集中的城市,常住台胞逾70万人,每年往来两岸的商务人士超过20万人次,过于严格的入境限制不仅影响台企运营,也制约着上海经济复苏,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指出:“上海正尝试在防疫安全与交流便利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对维系两岸经济社会纽带具有战略意义。”
现实执行中仍存在诸多挑战,许多台胞反映,虽然政策有所放宽,但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前后的隔离酒店仍然一房难求,费用也居高不下(平均每日400-600元人民币),两岸直航航班虽逐步恢复,但票价仍是疫情前的2-3倍,让频繁往返的台商压力倍增,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坦言:“政策方向是对的,但希望能在航班供给和隔离资源上进一步优化。”
与香港、澳门入境政策相比,台湾地区入境上海的管理仍较为严格,港澳居民目前已可通过“回港易”“来澳易”等机制免隔离入境大陆,而台胞仍须完成全程隔离,这种差异既源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也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分析:“两岸防疫政策的协调涉及多重复杂因素,当前的渐进式放宽是务实之举。”
展望未来,随着大陆防疫体系的持续优化和两岸交流的逐步恢复,台湾入境上海的政策有望进一步简化,有消息称,上海正研究“逆向隔离”方案,允许台胞在台湾完成指定隔离后直接入境大陆,这将是突破性的安排,两岸专家也呼吁建立健康码互认机制,为最终实现免隔离通关创造条件。
9月的政策调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两岸关系中的复杂光影,一方面是基于防疫需要的技术性安排,另一方面则蕴含着两岸交流的人性化关怀,对于每一位拉着行李箱走过浦东机场长廊的台胞而言,政策不仅是条文规定,更是回家路上的盏盏明灯,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这条跨越海峡的归途,正变得越发温暖而通畅。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两岸亲情的联结从未如此珍贵,当一位台生在上海隔离酒店窗口拍下外滩夜景,发给屏东的老母亲时,政策条文变成了具体的思念与期待,或许这就是两岸往来最本质的意义——无论政策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终将找到通往彼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