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辽宁省沈阳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自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辽宁省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据悉,该患者为女性,67岁,家庭聚集性病例,既往有脑梗病史,患者入院后,病情持续加重,最终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在疫苗接种不断推进、防控经验日益丰富的今天,为何还会出现死亡病例?这起死亡案例又给我们哪些警示?
尽管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但新冠病毒,特别是德尔塔等变异毒株,对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人群依然构成严重威胁,沈阳死亡病例的情况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高龄、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容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救治难度极大,这也提醒我们,疫情防控必须紧盯重点人群,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这起死亡病例的出现,也与病毒的隐秘传播有关,据报道,该病例属于家庭聚集性感染,源头很可能来自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在沈阳本轮疫情中,病毒传播链较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社区传播,导致一些感染者发现时已病情较重,这说明,面对无孔不入的病毒,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尽管国内医疗救治水平显著提高,但对部分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医学仍存在局限性,新冠病毒会加重原有疾病,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极为困难,这也提示我们,除了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更要从源头减少感染风险。
沈阳死亡病例的出现,再次敲响了疫情防控的警钟,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国内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性疫情频发,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加,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要继续推进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和其他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接种工作,疫苗接种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要加大组织动员力度,提供便捷服务,确保应接尽接,筑牢免疫屏障。
要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控,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脆弱人群给予更多关注,减少暴露风险,对医院、养老院等特殊场所,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杜绝聚集性疫情。
要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第一时间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对确诊病例,特别是重症高风险人群,要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全力救治。
每个人都要做好自我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不必要聚集和跨区域流动,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居史,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沈阳死亡病例是一个悲痛的提醒:疫情尚未结束,危险就在身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查漏补缺,筑牢防线,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