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中国北方城市正经历着疫情反复的考验,沈阳的大型商场人流稀疏,而郑州的商户则逐步恢复营业,两座城市的商业图景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疫情下中国城市的不同应对策略和经济复苏路径。
沈阳多家大型商场近日因疫情防控需要,纷纷调整营业时间甚至暂停营业,在中街商业区,往日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零星走过的戴口罩行人,某商场负责人表示:“我们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执行限流措施,顾客需出示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测量体温并扫描健康码方可进入。”
商场内的餐饮区处境尤为艰难,按照当前规定,堂食服务已被暂停,只能提供外卖服务,一位餐厅经理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今年第三次暂停堂食了,营业额只有正常时期的三成,但租金和人工成本仍然需要支付。”不少商家开拓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弥补损失。
与此相反,郑州的商业场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封闭管理后,正逐步恢复正常运营,郑州市民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超市、便利店、理发店等生活服务类门店已经开门迎客,一位刚理完发的市民笑着说:“一个月没理发,终于能清爽一下了,店家防控做得很到位,需要预约并保持安全距离。”
郑州的商业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当地政府采取了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对达到防疫标准的商业场所允许有序恢复营业,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实行限流开放,同时加强通风消毒工作,商户们普遍采用“预约制”来控制人流量,避免人员聚集。
两座城市商业状况的差异源于疫情形势的不同,沈阳近期出现新增确诊病例,防控措施因此收紧;而郑州在经过一轮严格封控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故有条件逐步放开商业活动,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国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策略的灵活性——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控措施。
疫情对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在两地显现,无论是沈阳还是郑州,线下实体商业都加速向线上转型,沈阳商场虽然客流量减少,但通过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维持了一定的销售额,郑州商家则在恢复营业的同时,保留了疫情期间开发的线上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的双轨运营模式。
专家指出,疫情下的商业复苏需要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伟表示:“我们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扰,精准防控、分级分区管理是目前看来最为可行的方式。”
对于商家而言,适应疫情下的新常态成为生存发展的关键,无论是沈阳还是郑州的商家,都在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优化服务质量来应对挑战,一些商家甚至发现,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和新习惯也带来了机遇,如健康类产品、家居用品和本地生活服务的需求增长明显。
随着冬季来临,疫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两地政府都表示将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商业政策,既保障市民健康安全,又最大限度支持商业活动正常开展,沈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制定应急预案,一旦条件允许,将尽快帮助商场恢复正常运营。”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已经永久改变了商业生态,无论是沈阳商场的暂时冷清,还是郑州商户的谨慎迎客,都反映了中国城市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来自于政府的精准施策,也来自于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