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沈阳在一次新冠本土疫情流调报告中意外“出圈”,原因竟与一道本地小吃——鸡架——紧密相连,一位确诊老人的行程轨迹中,连续数日光顾不同餐馆品尝鸡架的记录,让全国网友在担忧疫情的同时,也忍不住调侃:“沈阳人到底有多爱吃鸡架?”这场偶然的“美食曝光”,不仅折射出疫情时代个体生活的微小切片,更成为观察城市文化韧性的一扇窗口。
鸡架:沈阳的味觉符号与平民美食
鸡架,即鸡的骨架,在许多地区,它可能是被丢弃的下脚料,但在沈阳,它却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经过熏、烤、炸、煮、炒等烹饪手法,鸡架成为一道风味独特、价格亲民的小吃,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东北工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当时,工人们追求实惠又解馋的食物,鸡架因成本低廉、滋味浓郁而广受欢迎,久而久之,它从工厂食堂走向街头巷尾,成为沈阳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沈阳鸡架的吃法多样:老式熏鸡架醇厚咸香,拌上香菜和榨菜;烤鸡架焦香四溢,撒上孜然和辣椒;炒鸡架浓油赤酱,适合下酒……每一种做法都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它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纽带,连接着沈阳人的日常生活与集体认同。
疫情中的鸡架:偶然的焦点与温情的共鸣
2021年1月,沈阳出现新冠本土病例,在公布的流调轨迹中,一位退休老人的行程引发关注:他多次前往不同餐馆购买鸡架,甚至一天连吃三家,这份报告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沈阳鸡架”登上热搜,网友们在调侃之余,也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共情:“大爷真是懂生活”“疫情结束我要去沈阳吃鸡架”。
这一事件看似偶然,却反映了疫情时代公众心理的微妙变化,流调报告本是为了防疫而公开的冷冰冰的行程数据,却因鸡架这一细节变得鲜活起来,它让人们看到,即使在疫情阴影下,普通人依然努力维持着对生活的热爱,鸡架成了沈阳人乐观、坚韧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一种意外的城市宣传。
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冲击与鸡架经济的韧性
新冠疫情对全球餐饮业造成巨大冲击,沈阳也不例外,疫情期间,餐馆暂停堂食、人流减少,许多依赖线下客流的小吃店面临生存危机,鸡架作为沈阳街头小吃的代表,其销售也受到严重影响,与高端餐饮相比,鸡架经济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鸡架价格低廉,符合疫情期间消费者趋于理性的消费习惯,其适合外卖和打包的特性,适应了“无接触餐饮”的需求,许多老字号鸡架店迅速转型,通过外卖平台、社群团购等方式维持运营,甚至有店家推出“真空包装鸡架”,通过电商销往全国,让在外地的东北人解馋,也让其他地区的网友尝鲜。
疫情下的鸡架经济,不仅是商业上的自救,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坚守,它证明,即使面临困境,最接地气的食物往往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也最具生存能力。
从味觉到文化:鸡架如何成为沈阳的复苏符号
后疫情时代,沈阳鸡架的意义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成为城市复苏的文化符号之一,当地政府与媒体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通过美食节、纪录片、旅游推广等方式,将鸡架与城市形象绑定,沈阳曾推出“鸡架美食地图”,吸引游客按图索骥,带动消费复苏。
更重要的是,鸡架代表了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转型与韧性,从重工业基地到多元化发展的现代都市,沈阳如同鸡架一样,善于在看似普通的事物中挖掘价值,疫情带来的挑战没有击垮这座城市,反而让它更加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美食为媒介,传递城市温度。
反思与启示:疫情、食物与人文关怀
沈阳鸡架与新冠的偶然交汇,也引发更深层的思考,疫情流调报告原本是技术性的防疫工具,却因包含生活细节而显得有人情味,公众对“鸡架大爷”的共情,说明在冰冷的疫情数据之外,人们更需要看到个体的故事与温度。
鸡架的“走红”提醒我们,地方文化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疫情让许多人重新发现身边的美好,一道小吃、一条街道、一种习惯,都可能成为凝聚社区、提振信心的力量。
沈阳鸡架与新冠的故事,是一场味觉与时代的对话,它始于一次意外的热搜,却映照出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态度,以及一座城市的文化韧性,疫情渐远,但鸡架的香味依然飘荡在沈阳的街头巷尾,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才是真正抵御风雨的力量,而沈阳鸡架,也已从一道地方小吃,升华为一座城市的精神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