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校园里,一名学生隔着校门接过父母送来的生活用品,双方戴着口罩短暂交谈后,学生转身返回校园,这样的场景在郑州疫情期间已成为常态,自2022年秋季以来,郑州多所高校实施封闭管理,数十万师生在“围城”中维持着教学秩序,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与成长。
郑州作为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集聚区,拥有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60余所高校,在校师生超过百万,当疫情来袭,高校因其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特点,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与难点,各高校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实行封闭管理、线上教学、常态化核酸检测,构建起校园防疫的铜墙铁壁。
“一天一检,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郑州大学大二学生描述着封控期间的生活节奏,线上教学成为主流,教师们化身“主播”,通过屏幕传递知识,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王老师表示:“最初确实不适应,但现在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线上教学方法,甚至能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完成实践课程。”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发展。
校园防疫的另一面是后勤保障的极限挑战,一所高校后勤负责人透露:“封校期间,我们每天需要为数万人提供三餐,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处理生活垃圾,这些都需要精密调度。”为确保食品安全,各高校实行无接触配送,对食材进行严格消杀,食堂工作人员多数住校隔离工作,以降低疫情输入风险。
疫情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一项针对郑州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疫情期间出现过焦虑、抑郁情绪,主要源于未来不确定性、社交隔离和就业压力,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组织线上团体辅导活动,郑州师范学院心理教师李老师说:“我们鼓励学生建立互助小组,即使是线上交流,也能减轻孤独感。”
疫情期间,高校学子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担当精神,多所高校学生自发组织志愿者团队,参与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物资分发等工作,河南农业大学志愿者小张说:“虽然辛苦,但能为自己和同学们的安全尽一份力,感到很有价值。”这种集体参与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封控带来的无力感。
高校疫情防控也面临着特殊挑战,学生群体活动需求旺盛,完全限制不现实;校园内有居民区、附属单位等复杂构成,增加了管理难度,教育专家指出:“高校防疫需要在安全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次生问题。”
疫情下的高校科研工作也在适应中前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轮班制,重要科研项目在严格防疫下持续推进,一些研究者转向疫情相关课题,开展病毒传播建模、公共卫生政策评估等研究,为科学防控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郑州高校正在探索更精准的防控策略,分级分类管理、精准流调、应急演练等措施不断完善,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高校有价值,对社区和企业疫情防控也有借鉴意义。
郑州高校的疫情应对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韧性与适应力,在特殊时期,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支点,封闭的校园内,知识的流动从未停止,师生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在危机中的坚守与创新,或许正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预演——更加灵活、更具韧性、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特殊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将融入高校发展的基因,当学生们日后回首这段时光,或许会发现自己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在逆境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这正是教育最深刻的本质: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培育确定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