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禄口机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夏日的平静,Delta变异毒株以惊人的速度扩散,短短数日内,感染者轨迹已蔓延至多个省份,当全国人民将目光聚焦南京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这个经济总量连续三十余年位居全国第一的省份,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阻击战与跨省支援的双线作战。
广东并非此次疫情的震中,却承受着非同寻常的压力,粤苏两地经济人文往来密切,每日仅广州、深圳与南京之间的航班就达数十班次;广东自身拥有全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和最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口岸,境外输入风险从未间断,更不容忽视的是,广东在五六月间刚刚经历了一场与Delta变异毒株的正面交锋,积累了宝贵而痛苦的实战经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东展现出了惊人的响应速度,南京疫情公布后不到48小时,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已全面升级防控措施,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迅速设立核酸检测点,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实行落地检测,广州市民发现,一夜之间,社区微信群中已充满各种防疫指引;深圳的核酸检测点再次排起长龙,但秩序井然;东莞的流调人员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种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广东在前期疫情中付出的学费和总结的经验教训。
广东的防疫体系在此次应对中显示出鲜明的层次感和精准性,不同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广东采取的是“精准防控+全民防御”的双轨策略,一方面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实行严格管控,另一方面保持社会面整体有序运行,广州白云机场实行国际航班与国内航班工作人员完全分离制度;深圳创新实施“分区分级”管控模式;珠海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疫情预警系统,这些措施既保证了防控效果,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对南京的支援行动,尽管自身面临防控压力,广东仍然在第一时间组织医疗队奔赴南京,深圳市疾控中心派出10人流调专家组,广州市捐赠大批核酸检测试剂盒,中山大学的公共卫生专家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分享防控经验,这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团结精神,体现了中国各省份之间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高度协同性。
南京疫情对广东的经济社会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的供应链再次面临考验,东莞的电子厂、佛山的陶瓷企业、深圳的高科技公司都不得不重新调整生产计划,但相比2020年初的慌乱,此次企业应对明显更加从容,许多工厂实行“闭环管理”,员工吃住在厂区;跨境电商企业启动“多平台、多市场”策略分散风险;线下零售商加速向线上转型,这些应对措施不仅减轻了疫情冲击,甚至为未来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纵观广东应对南京疫情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学习曲线,从最初面对新冠病毒的手足无措,到应对Delta变异毒株的仓促应战,再到此次南京疫情中的从容有序,广东的公共卫生体系在一次次考验中不断完善和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升级和制度流程的优化上,更体现在公众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协同能力的增强上。
南京疫情终将过去,但公共卫生安全的长效机制建设永远在路上,广东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城市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存,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任何地方能成为孤岛,唯有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既守住自己的防线,又携手他人共同作战,才能构建起真正可靠的公共卫生安全网络,这场千里之外的防疫长城守护战,不仅守护了广东人民的安全,也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彰显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