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之滨,津门故里,有一群人以仁心仁术守护着中华千年医药文明的薪火,他们就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团队——这群既深谙《黄帝内经》奥义,又能娴熟操作现代科研设备的学者,正以“守正创新”的独特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重塑中医药的未来图景,他们的实践不仅关乎一门学科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一种文明范式在当代世界的创造性转化。
守先待后,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专家们最鲜明的学术品格,专家们对《伤寒论》的研读从未间断,对经络穴位的推拿练习每日必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仍坚持亲手炮制药材,他说:“指尖的记忆是古籍文字无法替代的智慧。”这些专家深知,没有扎实的传统根基,中医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他们系统整理津门医派学术思想,挖掘民间验方,建立完整的中医药古籍数据库,为这门千年学问筑起坚实的传承根基。
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天津中医药大学专家们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们以开放姿态拥抱现代的勇气与智慧,在实验室里,他们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中医诊断辅助系统;运用循证医学方法,验证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张伯礼院士领衔开展的“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完成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深化与拓展,是用现代语言讲述中医故事的努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始终铭记“医乃仁术”的古训,他们定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在疫情期间,专家团队连夜配制防疫汤剂,送往抗疫一线;在日常诊疗中,他们坚持“简、便、验、廉”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服务精神不仅体现了医者仁心,更彰显了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为解决现代医疗难题提供了东方智慧。
面对全球化浪潮,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既是民族医学的守护者,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者,他们在海外建立中医中心,培养国际学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针灸、推拿、中药走向世界,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在交流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而是以平等姿态与世界医学对话,既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价值,也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秀成果,这种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中医药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群体代表了一种发展路径——在回溯传统与面向未来之间保持张力,在坚守核心与开放创新之间寻找平衡,他们知道,中医药的真正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以传统智慧为根基,回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世界各种医学体系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津门杏林,春暖花开,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继续在实验室、诊所、讲堂里默默耕耘,他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他们的工作或许不像某些前沿科技那样耀眼,但却关乎人类健康的根本问题——如何以整体、平衡、自然的方式理解生命、维护健康,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探索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