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空旷得令人窒息,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如同白色雕塑,唯一流动的是少数获准登机的旅客,他们拖着行李箱,箱轮与大理石地面的摩擦声在候机厅回荡,成为这段特殊旅程的背景音,在香港国际机场,从上海抵达的旅客被引导至专用通道,开始了他们的隔离之旅,疫情期间从上海到香港的旅程,已不再是简单的两地穿梭,而是成为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特别经历。
疫情期间沪港通行的政策演变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2020年初,两地相继实施严格管控,往来几乎中断;随着疫情波动,政策时紧时松,形成了复杂的“政策迷宫”,检测要求从最初的7日内核酸证明逐渐收紧为48小时内,隔离政策从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观察,到后来改为7+7,再到有条件缩短隔离时间,每一个政策的微调都在两地人群的朋友圈中引发波澜,成为决定是否成行的关键因素。
在这特殊时期仍不得不往返沪港的人群构成了疫情中的特别图景,跨国企业高管Jacky王是其中之一,他苦笑称自己成了“隔离专家”,已经累计隔离超过100天。“每次决定回香港总部开会都是一次艰难抉择,不仅要计算隔离时间成本,还要评估疫情走势,像是在做一道复杂的概率题。”还有那些被迫分离两地的家人,张女士为探望香港年迈病重的母亲,经历了前后近一个月的隔离,“在酒店窗前看着香港的天空,计算着还有多少天能真正触摸到家的温度。”
旅途中的体验被彻底重塑,机舱内不再有餐食服务,乘客全程佩戴口罩,沉默笼罩着整个航班,降落后,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引导进行检测、登记,然后由专车送往指定隔离酒店,这些酒店大多位于远离市区的区域,窗户往往只能看到一角天空或对面楼房,隔离期间,每日有医护人员上门测量体温,定期进行核酸检测,食物由工作人员放在门外的椅子上,敲门声成为每天最期待的声音。
数字技术在这段特殊时期重新连接起被隔离的个体,Zoom会议代替了面对面交流,外卖平台成为生活补给线,社交媒体上的隔离日记分享成为情感出口,屏幕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接触,数字连接反而凸显了物理接触的珍贵,一位经历了三次沪港隔离的留学生写道:“我能在视频里看到家人的笑容,却无法给他们一个真实的拥抱,这种咫尺天涯的感受前所未有地强烈。”
疫情期间的沪港旅程折射出人类连接的本质与价值,当自由移动成为奢侈品,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相聚多么珍贵,这段特殊经历也在改变人们对生活的认知——许多人在隔离期间重新思考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方式,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是什么。
后疫情时代正在到来,沪港之间的通道逐渐重新打开,但这段特殊时期的记忆不会轻易消退,它提醒我们,人类的连接虽然可能被暂时阻断,但从未真正断绝,在两年的疫情迷雾中,每一次沪港之间的旅程都是一次信念的实践——相信无论多少隔离与距离,人类终将重新找到相互连接的方式,因为连接本就是人类文明最深层的需求与最强大的力量。
当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灯光再次欢迎来自上海的旅客,当浦东机场重新人声鼎沸,我们不会忘记那段特殊时期的旅程教给我们的事:在隔离与连接之间,在距离与相聚之间,是人类永不熄灭的相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