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中国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上海和四川,同时面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严峻考验,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市与西南内陆的人口大省,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展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与城市韧性,共同书写了中国抗疫史上的特殊篇章。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都市,人口密集、流动性高,疫情传播风险极大,三月初疫情爆发后,上海迅速采取精准防控策略,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尝试以最小成本控制疫情,然而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超出了预期,最终不得不采取全域静态管理,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城市放缓了脚步,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成了一道道抗疫防线,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上海,展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团结精神。
远在内陆的四川省也面临疫情考验,四月以来,成都、广安等地相继出现疫情,尤其是广安邻水县的聚集性疫情引发关注,作为人口大省和西南交通枢纽,四川的防控压力不容小觑,但得益于2020年以来积累的抗疫经验,四川采取了更为精准的应对措施——快速流调溯源,重点区域管控,大规模核酸筛查,既控制了疫情扩散,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两地在抗疫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海作为超大城市,面临着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和医疗需求的巨大挑战,线上团购成为市民获取物资的重要方式,社区邻里关系在疫情中得到了重塑,而四川则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防控体系,通过“村村响”广播、村干部包户等方式,实现了疫情防控的纵向到底。
疫情也检验了两地的医疗资源配置,上海拥有全国顶尖的医疗资源,但在疫情峰值期仍然面临压力;四川则通过分级诊疗体系,合理分流患者,保障了常规医疗需求不受严重影响,两地的经验表明,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应急调度能力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在这场疫情中,科技赋能成为亮点,上海推出核酸检测系统、物流配送平台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四川运用“天府健康通”实现精准管控,两地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防控效率,两地也都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上海为独居老人、患病者开辟绿色通道,四川为留守儿童、偏远地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
疫情对两地经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疫情对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一定冲击;四川则通过保通保畅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西南地区经济的影响,两地的经验表明,在疫情防控的同时,需要建立更加灵活有韧性的经济应对机制。
从更宏观视角看,四川和上海的疫情应对反映了中国“动态清零”总方针下的因地制宜策略,超大城市的复杂性和内陆省份的多样性,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措施,而不是简单一刀切,这种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方式,是中国抗疫实践的重要经验。
当前,两地疫情都已得到有效控制,上海逐步复工复产,四川恢复常态防控,经过这场考验,两地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能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未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疫情终将过去,但留下的思考不会消失,从黄浦江到岷江,从东方明珠到峨眉金顶,两座城市的抗疫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时,既需要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也需要众志成城的社会团结;既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也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