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冬天,广州大学城显得格外寂静,往昔熙熙攘攘的校园林荫道上,只有零星几个拖着行李箱的身影匆匆走过,新冠疫情再次突袭这座南方大都市,打乱了所有正常节奏,也让广州高校的大学生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假期。
疫情突袭:紧急调整的期末安排
十一月底,广州疫情出现反复,多区相继出现确诊病例,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迅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各大学校紧急召开会议,连夜调整教学计划和考试安排。
“那天晚上班级群里突然弹出一条通知:所有线下考试取消,改为线上考核或者论文形式。”中山大学大三学生小陈回忆道,“一开始大家还有些庆幸,觉得不用考试了,但随即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
暨南大学在48小时内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教学的全面转换。“老师们连夜录制课程视频,教务系统更新了考试安排,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文学院研究生小李告诉记者。
归家之路:核酸、绿码与特殊通行证
随着疫情发展,各高校开始错峰放假,大学生们的返乡之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复杂。
“离校需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目的地接收证明,还有学校出具的离校承诺书。”华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小张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返乡文件袋”,里面整齐地装着各种证明材料。
为帮助学生安全返乡,多所高校组织了上门核酸检测服务,并在校园内设置了临时检测点,学校大巴直接将学生送往机场和火车站,避免中途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是我第一次穿着防护服坐飞机。”广州大学大三学生小刘苦笑着说,“家里人担心,非要我全副武装,机场看到好多像我一样‘太空人’打扮的学生。”
留守校园:异乡人的特别冬天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返乡,对于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个寒假他们选择了留在校园。
“我家在陕西,那边疫情也比较严重,回去可能要面临更长时间的隔离。”来自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小王决定留在学校过年,“学校为我们安排了集中住宿,提供了防疫物资和生活补贴,辅导员还经常来问我们有什么需要。”
为丰富留校学生的生活,各高校组织了多种小型活动,广中医开展了线上中医养生讲座,华南师大提供了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星海音乐学院举办了小型室内音乐会。
“虽然不能回家,但这个特殊的寒假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情谊。”小王说。
云端相聚:疫情下的学习与交流
即使是放假回家,大学生的学习也并未停止,各高校通过线上平台持续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学校图书馆开通了远程访问系统,我们可以随时查阅电子资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小赵说,“导师每周都会通过视频会议指导我们的论文进度。”
华南师范大学推出了“云健身”课程,广州体育学院录制了居家锻炼视频,让学生们在假期也能保持身体健康。
“线上读书会、云观影活动、甚至还有虚拟旅行,学校努力让我们感受到假期的氛围。”广金学院大二学生小黄表示。
反思与成长:特殊时期的特殊收获
这个因疫情而特殊的假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别样的思考和成长。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正常的学习生活。”华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小郑感慨道,“也让我学会了在突发事件面前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许多学生在这个假期加入了家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将他们在广州学到的防疫知识和经验带回家乡。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困难面前展现出责任和担当。”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中大学生小刘说。
尾声:冬天终将过去
广州高校的这个特殊寒假,记录了大学生们在疫情下的坚韧与适应,空荡的校园里,玉兰花依然含苞待放,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疫情改变了大学生们度假的方式,但未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里,他们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收获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成长。
正如一位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假期,我们虽然相隔千里,但却以另一种方式紧紧相连,疫情终将过去,而我们在困难中学到的勇气和智慧,将伴随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