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网络上关于“哈尔滨全部停运了吗”的讨论热度攀升,作为交通枢纽的郑州也面临疫情防控与保障运行的双重考验,这两座北方重要城市在疫情下的应对策略,不仅牵动本地居民的心,也折射出全国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哈尔滨:并非“全部停运”,但防控措施已全面升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哈尔滨并未实施“全部停运”,为应对疫情,哈尔滨的交通运输确实经历了大幅调整和严格管控。
交通管控实际情况
根据哈尔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通告,目前哈尔滨市已暂停发往省内其他地市和省际班车客运,部分区县公共交通也根据风险等级实施临时调整,地铁线路减少发车频次,且部分站点暂时关闭,出租车、网约车继续运营,但要求司机和乘客全程佩戴口罩,并严格落实扫码登记制度。
民航和铁路方面,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和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西站等仍在运营,但航班和车次数量有所减少,所有出入旅客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配合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
生活物资保障不断链
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在实施交通管控的同时,全力保障生活物资运输畅通,政府建立了绿色通道机制,确保粮油、蔬菜、肉蛋奶等民生必需品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各大商超和电商平台也加强配送力量,基本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
郑州:精准防控保障“大动脉”畅通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米字形”高铁网中心,郑州的疫情防控策略更显审慎和精准。
交通枢纽的坚守与创新
郑州并未采取大规模停运措施,而是通过强化防控手段确保交通畅通,郑州东站、郑州站等主要火车站引入智能测温系统和健康码自动查验设备,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员接触,地铁和公交系统坚持“每日消毒、每班通风”制度,并要求乘客全程佩戴口罩。
为降低疫情通过交通传播的风险,郑州市创新实施“货车司机闭环管理”模式,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货运车辆采取“点对点”运输、指定路线行驶、专人接驳引领等措施,确保物资运输与疫情防控两不误。
精准划分防控区域
郑州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科学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而非“一刀切”全城停摆,这种精准化策略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保证了交通“大动脉”的基本畅通。
两座城市对比:共性中的差异选择
哈尔滨和郑州的疫情防控策略既有相似之处,也因城市定位和疫情形势不同而有所差异。
两座城市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严格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等基本防控措施,都建立了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不同的是,哈尔滨由于地处东北边境,面临境外输入压力较大,且气候寒冷利于病毒传播,因此防控措施更为严格;而郑州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承担着保障全国物流畅通的重要职责,故更强调精准防控和保障通行。
疫情思考:如何在防控与运行间寻找平衡?
哈尔滨和郑州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停”或“不停”的二元选择,而是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健康的同时,尽可能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精细平衡。
未来疫情防控可能需要更多差异化策略:一是基于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分类管控,不搞“一刀切”;二是加强数字化手段应用,提高防控精准度和效率;三是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区域协作,形成疫情防控合力。
回应当初的疑问——“疫情哈尔滨全部停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哈尔滨和郑州都未采取完全停运的措施,而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精准防控策略,这两座城市的实践表明,中国疫情防控正在从应急状态向精准化、科学化、常态化转变,力求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疫情终将过去,但如何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既有效控制风险,又保持社会基本运行畅通,将是城市治理能力面临的长期课题,哈尔滨、郑州等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正为回答这一课题积累着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