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寒风凛冽的深冬清晨,一支由山西省36家医院组成的132人医疗队悄然抵达空荡的高铁站,他们带着数吨医疗物资和一颗颗炽热的心,这是2021年1月山西首批援冀医疗队抵达的场景,就在几天前,石家庄疫情突然反弹,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三位数,全市紧急进入战时状态,而此刻,来自太行山西侧的支援力量,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山河相连,晋冀同心”的深刻内涵。
石家庄与山西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历史上同属燕赵文化圈,两地交流源远流长,正太铁路1907年通车,首次将石家庄与山西太原紧密相连;抗战时期,两地军民共同在太行山区抗击外敌;2003年抗击非典时,山西曾接收石家庄转诊患者,这种跨越行政区划的情感纽带,在疫情面前显得尤为珍贵,山西医疗队队长张敏在出征仪式上坦言:“石家庄的疫情牵动着山西人民的心,我们不是来帮忙的,是回家相助。”
山西医疗队抵达石家庄后立即投入战斗,在石家庄第五医院,山西专家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混编组成重症救治小组,首创“晋冀联合查房”机制,山西白求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军回忆:“我们带来了山西抗疫的经验,但也注重结合石家庄实际,每天都会与当地医生共同研讨病例到深夜。”这种协作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更创造了一周内将3名危重患者转为轻症的奇迹。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山西疾控中心移动PCR实验室在石家庄裕华区投入使用后,单日检测能力提升1.5万管,技术组长王工程师连续工作36小时后,在防护服上写下了“石家庄加油”的字样,这个简单的举动被市民拍照上传网络,收获了数十万点赞,有网友留言:“看到‘山西’二字出现在石家庄街头,瞬间泪目。”
物资保障线上,山西各界展现出惊人的动员能力,1月12日,首批10万只医用口罩、2万套防护服从太原启运;13日,山西焦煤集团捐赠的500吨优质煤炭送达石家庄隔离小区;15日,运城苹果、汾阳小米、老陈醋等山西特产装满20辆卡车,为石家庄市民送去温暖,这些物资包装箱上统一印着的“冀晋同心,共克时艰”标语,成为寒冬里最温暖的视觉符号。
社区防控一线,山西流调队员与石家庄基层工作人员并肩作战,来自太原市疾控中心的刘医生每天工作18小时,追踪排查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她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虽然听不太懂当地方言,但居民眼中的信任不需要翻译。”这种跨地域协作不仅加快了流调速度,更创造性地建立了“晋冀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疫情数据实时互通。
在心理援助领域,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通了24小时冀晋心理援助热线,专门为石家庄隔离居民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热线开通首周就接到咨询电话127个,心理咨询师王教授说:“很多来电者听到山西口音后特别感动,说没想到兄弟省份如此牵挂他们。”
经过144小时的连续奋战,山西医疗队协助石家庄完成了首轮全员核酸检测,参与救治了47名重症患者,培训了300余名当地医护人员,这些数字背后,是两省医疗卫生系统深度融合的成果,山西省卫健委主任武晋表示:“这次援冀行动是对山西疫情防控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区域协同防控机制的重要实践。”
石家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晋冀两省的合作并未止步,2月初,两省签署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决定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这个以疫情为契机的合作,正在构建起华北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新格局。
纵观历史,从太行抗战到抗震救灾,从抗击非典到疫情防控,山西与河北始终休戚与共,这次山西支援石家庄抗疫的行动,既是对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当山西医疗队圆满完成使命踏上归途时,石家庄市民自发在阳台喊出的那声“谢谢山西”,已经成为两省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太行山连接着山西与河北,而比山脉更坚固的,是人民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