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当奥密克戎疫情席卷合肥时,一则简短的通告引发了全国关注:“本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这行冰冷的文字背后,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悲痛,以及一座城市的沉默,没有人知道这位逝者的姓名、年龄、生平,只有一个数字被添加在疫情统计表中,在这场波及每个人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体命运如何被叙述、被记忆,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命题。
合肥新冠死亡“是谁”的发问,触及了疫情报告制度的深层伦理困境,出于隐私保护的考量,我国疫情通报历来不公开死者个人信息,这一做法符合国际惯例和医学伦理,然而当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生命感受之间产生断裂时,公众的认知焦虑便油然而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信息透明与隐私保护的两难,更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张力——当灾难来临时,如何既尊重逝者尊严,又不让人性在统计数字中湮没?
回溯合肥疫情防控的历程,这座城市经历了从精准防控到全面开放的艰难转型,2022年四月,合肥首创“雨道”检测法提高防控效率;七月推出“出门检”方便市民生活;十二月面对感染高峰时,将核酸亭改造为发热门诊,在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付出与牺牲,那位不幸离世的患者,可能是清晨排队检测的市民中的一员,可能是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也可能是为保供而奔波的志愿者,TA的死亡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具体生命的终结,连着一段独特的人生故事。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合肥疫情死亡个案引发的社会关注,反映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不再满足于知道“死了多少人”,更希望了解“是谁死了”、“为什么死”、“如何避免死亡”,这种追问不是猎奇,而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公共卫生政策的人性化期待,正如哲学家阿伦特所言:“最大的恶是平庸之恶,是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没有人愿意追问的恶。”对死亡个案的发问,本质上是社会集体责任的体现。
在疫情防控体系中,每一个数字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合肥的死亡病例提醒我们:医疗资源分配是否均衡?弱势群体是否得到足够保护?养老机构防控措施是否到位?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单纯知晓逝者身份更为重要,我国三年来不断完善分诊救治体系,将重症救治资源向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倾斜,正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好捍卫。
面对“合肥新冠死亡是谁”的追问,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个具体的名字,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记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死亡都应该推动社会进步,在合肥的抗疫纪念碑上,虽然不会刻下所有逝者的姓名,但他们的存在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化作改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动力。
疫情终将过去,但对生命敬畏不应消退,当我们追问“是谁”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确认:没有人应该成为沉默的统计数字,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这种认知,或许是我们从疫情中获得的最珍贵启示,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在数据与政策之外,永远为个体命运保留温情的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