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猛烈冲击,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五万例,医疗系统濒临崩溃,殡葬资源严重短缺,市面出现恐慌性抢购,危急关头,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发出紧急求助,党中央立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个一切”和“两个确保”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支援香港抗疫,这场跨越深圳河的紧急驰援,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救援行动,更是“一国两制”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
香港疫情求助大陆的背后,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纽带,自疫情暴发以来,内地迅速组建专班支援香港,首批900人医疗队连夜赴港,方舱医院建设团队7天内建成青衣方舱医院,提供3900个隔离床位,内地供港物资铁路、水路运输通道全面开启,日均蔬菜供应量稳定在2000吨以上,保障了香港市民的“菜篮子”安全,这些数字背后,是内地同胞对香港手足的深切牵挂,有香港市民动情地说:“看到内地医护人员深夜抵达香港机场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流泪了,这就是祖国,永远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从制度层面看,香港疫情求助大陆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援完全尊重特区政府的主导权,坚持“香港所需、内地所能”的原则,这种支援不同于一般国际援助,它建立在共同的国家框架下,具有无缝对接、高效协同的特点,内地专家组与香港卫生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享疫情防控经验和临床救治方案,这种深度协作只有在同一国家内部才能实现,正如香港法学专家所言:“这次抗疫合作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范例,证明了两制差异不妨碍共同应对危机,反而可以互补长短。”
香港疫情求助大陆的过程,也是一次国民认同的再塑造,社交媒体上,“香港加油”与“祖国撑你”的话题相互呼应,内地网友制作祝福视频,香港市民自发感谢内地支援,这种情感互动增进了两地民众的心理认同,市井生活中,香港出租车司机组成“抗疫义工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与内地援港医生并肩作战,这些日常互动正在消融过往的隔阂,有调查显示,疫情后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显著提升,这证明共同应对危机能够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回顾历史,香港与内地始终命运与共,1960年代内地困难时期,香港曾开通“三趟快车”保障内地副食品供应;2003年非典疫情,内地向香港紧急调运医疗物资;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捐款超过100亿港元,这次香港疫情求助大陆,是这种互助传统的延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这种跨地域的互助机制,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断焕发生机的文化密码。
展望未来,香港疫情求助大陆的经验为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应当建立常态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协作机制,完善跨境医疗资源调配制度,加强传染病监测信息共享,这次援助也展示了“一国两制”下跨制度协作的巨大潜力,为处理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关系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也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内涵。
香港疫情求助大陆的故事,最终超越了一场简单的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催化剂、制度优势验证的试金石和民族情感凝聚的黏合剂,当内地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时脸上的勒痕,与香港市民自发悬挂的感谢横幅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抗疫战斗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写照,这种在危机中彰显的团结力量,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深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