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北部的山坳里,有一个名叫龙泉峪的村庄,清晨五点,村支书王建国已经沿着村道走了两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张家民宿水管漏水、李家果园需要技术指导、村口垃圾分类点需要扩容……这位五十六岁的村支书,用十五年时间将自己变成了村庄的“活地图”和“百事通”,在传统守护者与现代破局者的双重角色中,寻找着京郊乡村的振兴之路。
作为北京3680个行政村之一的“当家人”,王建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龙泉峪村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过六十公里,却呈现着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这里既有千年古槐下的乡愁记忆,也有年轻人外流后的空心化焦虑;既享受着首都发展的辐射效应,也承受着大城市对乡村资源的虹吸效应,王建国深知,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周边做村支书,既要守住乡村的魂,又要打开发展的门。
王建国的“守”,体现在对村庄文脉的呵护上,2010年北京新农村建设高潮时期,有开发商看中龙泉峪的地理位置,想要整体开发度假村,承诺每户村民可获得数百万元补偿,面对这天文数字,不少村民动了心,但王建国带着支部党员连开三天座谈会,最终达成共识:“拆迁拿钱是一时痛快,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没了,咱们就成了无根的浮萍。”他们创新提出“自主更新”模式,保留村庄肌理和传统院落格局,只对外立面和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如今村中央的百年古槐依然枝繁叶茂,周边的老房子变成了特色民宿,每年吸引大量市民前来体验“记得住的乡愁”。
而他的“破”,体现在发展思路的革新上,王建国带领村民打造“京郊智慧农业示范区”,给传统苹果种植插上科技翅膀,他在全市第一个引进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手机APP就能监控果园湿度温度;第一个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让村里的大樱桃直达CBD白领的餐桌;第一个组建“乡村创客空间”,吸引12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最让人称道的是,他抓住冬奥契机,将村里的闲置农房改造成冰雪主题民宿,冬天组织越野滑雪,其他季节开展户外拓展,让村庄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来源。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王建国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每周二的“党群议事厅”雷打不动,村民可以随时来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他还将全村划分成8个“党员责任区”,每个党员联系10-15户村民,做到“小事不出责任区,大事不出村委会”,这种精细化治理模式,使龙泉峪村成为北京市乡村治理的示范点,王建国也荣获“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
今天的龙泉峪村,人均年收入从十五年前的不足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五万多元,村里有了现代化养老驿站、数字文化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王建国并不满足,他正在筹划建设乡村人才公寓,解决返乡青年的住房问题;“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回村里发展不是退路,而是出路。”
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更是守护首都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王建国这样的村支书,既是传统乡村文明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发展方式的探索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真情服务群众,在古老村庄与现代都市之间架起桥梁,让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夕阳西下,王建国又走在村道上,不时有村民和他打招呼,路旁的宣传栏上写着他的工作理念:“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奖那奖不如群众夸奖。”这或许正是北京数千名村支书的共同信念——在广袤的京郊大地上,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