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华北平原寒风凛冽,石家庄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暂停键,1月13日深夜,一支由9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河南援冀医疗队紧急集结,带着大批医疗物资北上驰援,这支队伍中,有刚刚结束郑州抗疫的“老兵”,也有第一次出征的“新兵”,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帮助石家庄渡过难关。
“我们是连夜准备的,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不到12小时。”医疗队队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培春回忆道,在他的行囊里,除了个人物品,更多的是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与他同行的,还有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大一附院等多家医院的感控专家、检验技师和护理骨干。
这不是河南第一次向外省派出医疗队,在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河南就曾派出数批医疗队支援湖北,但此次援石,有着特殊的意义——石家庄与河南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交往密切,医疗队队员李医生说:“就像去帮助自己的邻居,我们义不容辞。”
医疗队抵达石家庄后,立即投入抗疫最前线——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这里是当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压力巨大,河南医疗队与当地医护人员混编组成新的医疗组,共同负责病区患者的救治工作。
“我们到达的第二天就进入病区熟悉情况,第三天就正式接管病区。”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郑美琴介绍,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工作流程,队员们迅速适应,与当地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两队人马不分彼此,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战士”。
在重症监护室,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超和他的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他们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治疗,密切关注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位老年患者病情危重,我们调整了三次治疗方案,终于稳定住了情况。”杨超说这话时,眼中满是欣慰。
除了临床救治,医疗队还带来了河南的抗疫经验,他们将郑州港区医院的感控管理模式引入石家庄,帮助当地医院优化流程、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医疗队感控专家王山梅每天穿梭在各个病区,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指导医务人员正确穿戴防护装备。“感控无小事,每个细节都关系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在核酸检测线上,来自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检测队员24小时轮班工作,他们携带的移动PCR实验室每天最多可完成1万份样本检测,大大缓解了当地的检测压力,检测队队长冯悦真表示:“我们多检测一份样本,就为疫情防控多提供一份数据支持。”
医疗队中的“90后”护士张倩第一次参加援外医疗任务,她坦言最初有些紧张,但很快就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当我看到患者一天天好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张倩说,她护理的一位大妈出院时紧紧握着她的手说:“谢谢河南姑娘,等疫情过去了,来石家庄我给你做烧饼。”
两地医护人员的合作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还延伸至生活里,由于酒店距离医院较远,当地政府专门安排公交车接送医疗队;考虑到河南队员的饮食习惯,酒店厨师还特地学习了制作烩面。“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在这里同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医疗队队员刘医生说。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石家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2月26日,河南援冀医疗队圆满完成使命,启程返回,临行前,石家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手持国旗为医疗队送行。“谢谢河南!”“豫你同行!”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车队驶离时,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护士长李敏忍不住落泪:“这段时间我们并肩作战,已经像亲人一样,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支援,更是共克时艰的勇气和信心。”
河南援助石家庄医疗队的故事,是中国抗疫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它讲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品格,也见证了两地人民在困难面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
这支医疗队返回河南后,经过短暂休整,又投入到本地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知道,作为医务人员,守护人民健康的路没有终点,而燕赵大地与中原大地之间,因为这次携手抗疫,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