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的广袤天地间,有一位默默守护360万各族群众健康的“防疫守门人”——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这个头衔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与挑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特殊地理环境、分散的农牧民居住形态、相对薄弱的基层医疗基础,以及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防疫压力,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疾控中心主任肩负起了构建高原特色公共卫生体系的时代使命。
西藏的疾病防控工作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高海拔环境使许多疾病呈现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特征,结核病、包虫病等地方性疾病长期困扰农牧区群众,中心主任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符合高原实际的防控模式,他带领团队开创了“马背上的防疫队”——组织防疫人员骑马深入羌塘草原深处,为游牧家庭开展疫苗接种和健康普查;创建“流动防疫车”体系,让现代化检测设备能够抵达最偏远的边境村庄;推动建成覆盖全区74个县区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即使在那曲市尼玛县这样偏远的边境县,也能实现传染病2小时内上报。
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时,西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自治区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中心主任科学研判高原防疫特点,率先提出“边境口岸、进藏通道、医疗机构”三道防线策略,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普兰口岸,他亲自指导建立边境防疫检测站,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坚守岗位;针对高原缺氧环境下患者救治的特殊性,他组织专家编写的《西藏自治区新冠肺炎诊疗藏西医结合方案》被纳入国家防疫指南,正是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使西藏保持了全国最低的感染率,创造了高海拔地区疫情防控的典范。
除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主任更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他推动将包虫病防治纳入省级民生工程,筛查覆盖全区300余万人,使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5%以上;针对结核病防控,他创新提出“寺庙僧尼健康管家”模式,依托宗教场所开展防治宣传;在他的努力下,西藏建成首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结束了高原样本必须送往内地检测的历史,这些扎实的工作使西藏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5年下降13.2%,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2.19岁,创历史新高。
作为学科带头人,中心主任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他深知高原疾病防控不能永远依赖外部支援,必须培养本土人才,他推动与内地高校合作开办“高原医学定向班”,建立“传帮带”机制,培养出首批藏族病原学检测专家,西藏各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中,本地少数民族占比已达68%,形成了一支带不走的防疫队伍。
在世界屋脊上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沉热爱,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敬业精神,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防护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在高原的蓝天白云下,他和他的团队继续守护着雪域高原的健康防线,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疾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