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寒冬,哈尔滨西站的候车大厅空旷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曾经摩肩接踵的售票处前,如今只有零星几个旅客,彼此保持着刻意的距离,红外测温仪不时发出的“滴滴”声,取代了往日的喧闹,成为这个特殊时期车站的背景音乐,玻璃门上贴着的“请保持一米距离”的告示,在东北的低温中泛着冷光,这座曾经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的交通枢纽,在疫情的笼罩下,变成了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筑。
哈尔滨西站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其日常状态本是东北人热情豪放的缩影,售票窗口前总会排起长队,候车室里充斥着各地方言,站台上永远有拥抱和告别,然而疫情期间,这一切都被重新书写,2020年初,当第一波疫情袭来时,车站迎来了建成以来最寂静的春节,据统计,当年春运期间哈尔滨西站发送旅客量同比减少近七成,无数列车停运,时刻表变得支离破碎。
防疫措施改变了车站的空间逻辑,出入口被重新规划,设置了单向流动通道;安检处新增了健康码查验环节;候车座椅上贴着“请间隔就座”的标识;广播里循环播放防疫提示,取代了过去的车次信息,这些变化不仅重构了物理空间,更重塑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旅客们学会了提前两小时到站以应对新增的检疫流程,习惯了在旅途中全程佩戴口罩,甚至改变了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一个眼神的示意胜过千言万语。
在这个特殊时期,哈尔滨西站见证了许多非凡的故事,2021年冬天,一批批支援黑河的医护人员从这里出发,站务人员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旅客们自发站在两侧鼓掌致敬,也有海外归国的游子,历经漫长旅途和多次隔离后,在这里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泪流满面,更多则是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农民工焦急地等待复工的列车,大学生忐忑不安地前往学校,商务人士在风险中维系着经济的脉络。
车站工作人员构成了另一道风景线,防疫指导员每天行走数万步,口罩和护目镜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保洁人员频繁消毒每一个角落,双手被消毒液腐蚀得粗糙开裂;售票员不厌其烦地向旅客解释最新的防疫政策,他们成为了这座“空城”里的守护者,维系着交通动脉的最低限度运转,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风险。
疫情中的哈尔滨西站仿佛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的多重面相,它展示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应变能力——从初期的混乱到逐渐形成有序的防疫流程;它揭示了数字鸿沟的现实——许多老年人面对健康码的手足无措;它见证了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既有相互理解体谅的温暖,也有因防疫措施而产生的冲突摩擦。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车站也在缓慢恢复生机,2022年春季后,客流量逐渐回升,但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状态,一些改变可能永久留存:线上购票成为绝对主流,非接触式服务成为标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哈尔滨西站如同一个刚刚经历大手术的病人,正在小心翼翼地尝试恢复往日的活力。
站在2023年的门槛回望,疫情期间的哈尔滨西站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它成为了集体记忆的载体,记录着特殊时期中国人的流动故事,那些空荡的站台、那些被口罩遮盖的面孔、那些小心翼翼的距离,共同构成了一幅时代画卷,这座建筑默默见证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对流动的渴望从未停止,对连接的需要从未消失,而人类社会的韧性,正体现在这种即使受限也要前行的执着之中。
疫情终将过去,但哈尔滨西站的故事会被铭记,它不仅关于病毒和防控,更关于人在困境中的适应与坚持,关于在隔离中寻求连接的努力,关于在 uncertainty 中依然向前的勇气,这些记忆将融入这座建筑的肌理,成为未来旅客脚下无声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