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郑州大学主校区,夜色中的校园不再有往日的熙攘,图书馆的灯光却依然明亮,教室里的键盘敲击声、实验室仪器的低鸣、宿舍楼内的线上课堂提示音,这些声音编织成特殊时期郑大校园的独特交响曲,在这座容纳六万师生的“学术之城”里,一场科学精准的抗疫保卫战正在有序展开,展现了中国高等学府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的应对智慧与人文关怀。
郑州大学的抗疫实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维防控体系”,技术维度上,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在48小时内上线了健康打卡、轨迹追踪、物资调度等数字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防控;管理维度上,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最小单元;人文维度上,建立了心理疏导专班,开通24小时热线,为师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架构,使郑大在面临疫情冲击时保持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稳定。
“不停学、不停研、不停教”是郑大抗疫的核心目标,线上教学全面转为“郑大云课堂”平台,教师们化身“主播”,在虚拟课堂中继续传道授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多位老教授克服技术障碍,学习使用在线教学工具,确保课程质量不缩水,科研工作也未止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轮班制,关键实验项目持续推进,一名材料学院的博士生表示:“虽然疫情打乱了原有计划,但我们在导师的远程指导下,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工作从未中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闪亮的是人性的光辉,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协助物资分发、秩序维护和信息登记,食堂工作人员驻守校园,每天制作数万份餐食;后勤保障团队连夜搭建临时设施,满足疫情防控需要,文学院一位辅导员在朋友圈写道:“凌晨三点的校园,还有人在奔波忙碌,这就是郑大速度,更是郑大温度。”
郑州大学的抗疫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高校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学术共同体,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将疫情防控纳入日常治理框架;同时要注重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响应的精准性;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人文关怀,关注师生心理健康与特殊需求,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治理现代化也具有普遍参考价值。
郑州大学的抗疫实践,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在重大公共危机中的应变能力与责任担当,它不是简单的封闭管理,而是一次基于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治理实践;它不仅守护了师生健康安全,更在特殊时期维系了学术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郑大校园里的这场抗疫经历,必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记忆,也成为中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