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数据,显示本地新冠疫情出现明显反弹迹象,过去一周新增确诊病例较前一周上升逾50%,病毒有效繁殖率升至1.3以上,表明疫情正处于上升轨道,这一波以Omicron亚型变异株BA.5为主的新疫情,正在引发特区政府和公共卫生专家的高度关注。
疫情数据最新变化
根据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昨日(10月25日),香港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5,832例,是自9月中旬以来的最高值,其中本地感染病例占5,643例,输入病例为189例,值得关注的是,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数量在一周内增加了35%,公立医院隔离病床使用率已接近70%。
病毒基因分析显示,当前流行的变异株中,BA.5及其亚系占比已达到85%以上,BA.2.75占比约7%,而新出现的BQ.1.1和XBB等变异株也有零星发现,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某某医生表示:"BA.5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已完成疫苗接种或曾经感染,仍有可能再次被感染。"
疫情反弹原因分析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疫情反弹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免疫保护随时间减弱,大部分市民接种最后一剂疫苗已超过半年,抗体水平下降,保护效果减弱,特别是长者群体,免疫力衰退更为明显。
防疫措施放宽与社会活动增加,近期香港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各类经济活动、社交聚会及大型活动明显增加,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万圣节临近,人群聚集风险进一步提高。
第三,新变异株的传播特性,Omicron新亚型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导致传播速度加快,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模拟预测显示,若不加强防控,本轮疫情可能在未来三周达到每日过万例的高峰。
医疗系统应对措施
医管局主席范某某表示,公立医院已启动第二阶段病床调配计划,增加隔离病床数量至5,000张,并推迟非紧急服务以腾挪医疗资源,指定诊所和遥距诊症服务名额分别增加至500个和1,300个,以应对轻症患者需求。
为保护高风险群体,安老院和残疾人士院舍的防疫措施再度收紧,员工须由每周一次核酸检测增至每周两次,访客必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社会福利署已协调增加院舍外展疫苗接种服务,提高长者接种率。
疫苗接种最新进展
疫苗接种方面,卫生署数据显示,目前香港三剂疫苗接种率约为73%,而80岁以上长者三剂接种率仅为42%,政府宣布将于下周起扩大接种点开放时间,并增加流动接种站数量。
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刘某某指出:"现有证据表明,针对Omicron变异株,二价疫苗作为加强剂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政府已采购77万剂复必泰二价疫苗,预计11月中旬抵港,将优先为高风险群体接种。
防疫政策调整
特区政府宣布维持现有社交距离措施至11月9日,但加强执法力度,即日起,所有表列处所必须严格执行"疫苗通行证"检查,市民需持有最新疫苗接种记录才能进入,餐饮处所每桌人数上限维持12人,酒吧每桌维持6人。
口罩令继续严格执行,任何人在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室内区域必须佩戴口罩,政府发言人表示:"我们会密切监测疫情发展,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可能性。"
专家建议与公众反应
多位公共卫生专家建议市民应尽快接种加强剂疫苗,特别是在未来两周内完成接种,以在疫情高峰前建立保护屏障,同时呼吁企业尽可能安排弹性上班或居家办公,减少人群聚集。
面对疫情反弹,市民反应不一,部分市民表示会增加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聚会,也有市民对疫情反复感到疲惫,认为需要学习与病毒共存,餐饮业代表则表示,担心政府再次收紧措施会影响生意,期望在防控疫情与经济活动之间取得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早前警告,全球新冠疫情远未结束,各国应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新一波疫情,对于香港而言,如何在高疫苗接种率的基础上,通过精准防控遏制疫情扩散,同时最大限度保持社会正常运转,将是未来数周面临的重大挑战。
政府专家顾问袁某某教授表示:"香港前几波疫情的经验表明,早期发现和快速应对至关重要,市民应当保持警惕但不必恐慌,及时接种疫苗,出现症状及时检测,共同遏制疫情扩散。"
随着冬季临近,流感和新冠病毒共同传播的风险增加,香港的医疗系统将面临双重压力,特区政府表示已制定应急预案,包括扩大药品储备和增加临时治疗设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高峰。
疫情公布不仅是数字的更新,更是对公共卫生应对能力的持续考验,香港社会需要继续保持团结与合作精神,共同度过这一波疫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