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的甘肃大地,河西走廊的金色胡杨与陇东高原的层林尽染交相辉映,在这片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与壮美自然风光的土地上,一场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战役正在有序展开,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复杂形势,甘肃省各级疫情防控体系高效运转,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展现出非凡的治理智慧与人文温度。
甘肃省近期疫情防控呈现出“快速响应、科学分区、精准施策”的鲜明特点,兰州、天水、张掖等重点地区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将区域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这种分区分类管理模式既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又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社会成本,体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精细化与科学化水平。
在防控策略上,甘肃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但更加注重措施的精准性与灵活性,各地建立“露头就打、以快制快”的应急处置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快速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和风险人员排查,值得一提的是,甘肃在核酸检测环节创新推出“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为早期发现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甘肃省疫情防控的另一大亮点是充分考虑到省情特点与群众需求,甘肃地域狭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针对这一特点,甘肃加强农村地区防控能力建设,组织医疗队伍下沉基层,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和疫苗接种工作,同时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保障疫情期间农牧产品产销顺畅,做到疫情防控与农业生产两不误。
在保障民生方面,甘肃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兰州市建立特殊人群关爱机制,对独居老人、孕产妇、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服务;酒泉市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市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天水市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物资,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这些举措既严格落实了防控要求,又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疫情防控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在甘肃得到充分体现,甘肃省卫健委推出的“健康甘肃”APP及时更新疫情信息、风险区域和防控政策,方便群众一键查询;多个市州使用智能外呼系统开展流调排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部分隔离点引入消毒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减少人员接触风险,科技与防控的深度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支撑。
甘肃在做好本省疫情防控的同时,还积极服务全国抗疫大局,作为西北重要交通枢纽,甘肃严把“外防输入”关口,加强对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控,严格执行测温、验码、核酸检测证明查验等措施,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等著名景区实行“限量、预约、错峰”管理,既满足游客需求,又确保防疫安全。
经过持续努力,甘肃省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疫情总体可控,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但甘肃各级防控部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不断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为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做足准备。
甘肃省的疫情防控实践告诉我们,抗击疫情既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措施,也需要科学的精神和精准的方法,更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守望相助的情怀,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甘肃正以扎实的工作和负责任的态度,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健康与安全,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着甘肃智慧与甘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