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天津红旗农贸批发市场,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穿梭于摊位之间,检查电子秤的精准度,抽样检测蔬菜农残,核对进货凭证,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天津134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守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真实写照,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散布在街镇乡间的市场监管机构,以其独特的网格化治理模式,构建起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的微观基础。
天津市场监管体系的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代,但真正形成现代监管格局是在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原工商、质监、食药监、价监等职能整合,形成了如今“一支队伍管市场”的综合执法格局,全市16个区共设立134个市场监管所,平均每个所管辖市场主体超过万户,监管范围从食品安全到特种设备,从消费维权到知识产权保护,堪称市场经济活动的“全能管家”。
河西区越秀路市场监管所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个仅有28名工作人员的基层所,管辖着3.2平方公里内的9863家市场主体,所长李建国展示了他们的智慧监管系统:大屏幕实时显示着餐饮单位后厨画面、电梯运行状态、企业信用数据。“我们创新推行了‘风险分级’监管模式,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风险高的重点监管,实现了精准治理。”这种差异化监管策略,既释放了市场活力,又守住了安全底线。
在疫情防控期间,天津市场监管所体系展现了惊人的韧性,2022年初,北辰区市场监管所创建了“防疫物资保障专班”,48小时内协调解决了区域内36家企业的生产原料运输问题,东丽区华明市场监管所开发的“商户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了从业人员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相关做法被全市推广,这些创新实践体现了一线监管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治理智慧。
面对新经济形态的挑战,市场监管所也在不断进化,滨海新区开发区市场监管所成立了“新业态监管组”,专门研究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领域的监管难题,他们制定的《网络交易合规指引》已成为全国同类监管的参考范本,红桥区市场监管所联合高校开发的“AI智能巡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市场视频中的违规行为,将监管效率提升了40%。
但基层监管所也面临诸多挑战,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35岁以下工作人员仅占23%;专业能力与监管任务不匹配,同时精通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监管的全能型人才稀缺;执法装备更新滞后,部分所仍在使用十年前的技术设备,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创新的持续深化。
天津市场监管所的实践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既需要高层的制度设计,更离不开基层的高效执行,它们如同城市经济机体的毛细血管,虽然微小却关乎整体活力,随着天津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场监管所的功能将进一步从“监管者”向“服务者”拓展,通过精准监管和优质服务,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当夜幕降临,天津市场监管所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作人员还在整理当天的执法记录,准备明天的检查计划,这些平凡的监管者没有站在经济舞台的中央,却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守护者,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监管即服务”的现代治理理念,守护着这座超大城市的经济脉络与民生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