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合肥这座城市被标注为“疫区”,这个标签背后,是空荡的街道、紧闭的商铺和全民核酸的长队,但更是一千多万市民共同书写的抗疫史诗,合肥,这座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的城市,在疫情的风暴眼中,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坚韧与温情。
当疫情警报拉响,合肥以惊人的速度构筑起防控网络,三天内完成首轮全员核酸检测,一周内建成方舱医院,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不眠不休的奋斗者,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白衣天使逆行出征,志愿者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在包河区某封控小区,90后社工小王连续工作36小时后晕倒在岗位上,醒来第一句话是“8栋的核酸做完了吗”;在庐阳区,退休医生老张主动请缨重返一线,他说“这是我的城市,我要守护她”,这些平凡人的非凡坚守,织就了合肥最坚固的防疫网。
疫情下的合肥街头,虽然少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却涌动着另一种城市温度,蜀山区一家小吃店老板坚持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店门口贴着“你们守护合肥,我们温暖你们”的暖心标语;经开区企业家组建爱心车队,义务接送医务人员;大学生们发起“线上助学”活动,为抗疫人员子女提供课业辅导,这些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让合肥在疫情的寒冬中暖流涌动。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科技力量在抗疫中的突出作用,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科大硅谷”的高新技术企业连夜开发智能防疫系统,科学岛的研究团队快速搭建病毒检测平台,国产新冠疫苗的研发也有合肥贡献,科技不仅为抗疫提供利器,更重塑着疫情防控的形态——精准流调代替一刀切,数字化管理实现动态清零,这座“智慧城市”在危机中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城市治理的真功夫,合肥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封控,而是探索出“精准防控+民生保障”的创新路径,建立保供白名单制度,确保生活物资不断档;开通24小时民生热线,及时回应市民诉求;对特殊群体建立台账,提供上门服务,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经过四十多个日夜的奋战,合肥终于迎来了解封的时刻,当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键,人们走出家门,看到的不仅是恢复生机的城市,更是一个经过淬炼的共同体,疫情改变了合肥,却没有击垮合肥,反而让这座城市更加坚韧、更加团结。
合肥抗疫的故事,是中国城市抗击疫情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疫情终会过去,但人们在危机中展现的勇气、智慧和温情将长存,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用行动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众志成城,就能共克时艰,疫区的标签终将褪去,但合肥抗疫精神必将融入城市血脉,成为驱动这座城市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