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冬天,郑州再次面临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街道冷清,社区封闭,但在这座城市的脉络中,超市的灯光依然亮着,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郑州的超市在疫情中坚持营业,不仅成为物资供应的“生命线”,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在危机中的韧性与温度,本文将探讨郑州疫情下超市营业的现状、挑战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超市营业在疫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郑州部分区域实施静态管理或封控,居民日常生活高度依赖超市的物资供应,从蔬菜水果到米面粮油,从日用品到药品,超市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中转站”,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郑州大型连锁超市如丹尼斯、永辉等保持了90%以上的营业率,日均供应蔬菜超过1000吨,肉类500吨,有效避免了物资短缺引发的恐慌,这种稳定性得益于政府的快速响应:商务部门与超市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线上订购+线下配送”模式,确保物资不断档,许多超市推出“社区团购”服务,由志愿者或配送员将物资送至小区门口,减少了人员流动,降低了感染风险。
超市营业的背后是巨大的挑战,疫情给超市运营带来了三重压力:供应链中断、人力短缺和成本上升,封控措施导致物流受阻,外地蔬菜和生鲜产品运输延迟,超市不得不依赖本地货源,但本地产能有限,部分商品价格出现波动,员工因封控无法到岗,人力缺口高达30%-40%,留守员工往往超负荷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防疫成本大幅增加——超市需配备口罩、消毒液、体温检测设备,并频繁进行环境消杀,这些额外支出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一位超市经理坦言:“疫情期间,我们的运营成本增加了20%,但销售额却下降了15%,生存压力很大。”
面对这些挑战,郑州的超市企业、政府和社区展现了惊人的协作精神,超市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运营,例如利用APP和微信小程序接收订单,减少店内人群聚集;政府则出台扶持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物流绿色通道,并组织投放储备肉菜平抑物价;社区志愿者主动协助配送,形成了“超市-社区-居民”的高效链条,这种多方协作不仅保障了物资供应,更强化了社会凝聚力,在二七区某封控小区,超市员工与志愿者合作,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500户家庭的物资配送,居民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点赞:“超市营业员和志愿者是真正的英雄!”
更深层次地,超市营业反映了郑州在疫情中的民生优先理念,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的不仅是医疗体系,更是城市的基本服务能力,郑州选择保持超市营业,而非一刀切地关停,体现了对市民基本需求的尊重,这种选择背后,是“动态清零”政策与民生保障的平衡:既严格控制疫情扩散,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活的影响,相比之下,一些城市在疫情初期曾出现超市抢购或物资短缺现象,而郑州通过提前规划和快速反应,避免了类似问题,这得益于2020年以来积累的抗疫经验,包括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数字化调度平台。
郑州疫情下的超市营业是一场无声的“民生保卫战”,它不仅是物资供应的物理通道,更是社会信心与团结的象征,从超市员工的无私奉献,到政府的精准施策,再到社区居民的配合,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人类在危机中的韧性,随着疫情常态化,超市或许需进一步创新,例如加强供应链韧性、推广无接触配送,但核心不变:守护好每个人的菜篮子,正如一位郑州市民所说:“超市的灯亮着,心就安了。”这盏灯,照亮了疫情下的冬天,也照亮了城市复苏的希望。
(字数:约8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