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合肥这座素有“江淮首郡”之称的城市,再次面临新冠疫情的考验,封控区、管控区的划定,核酸检测的常态化,让往日喧嚣的街道暂时安静下来,在这片寂静中,有一个地方却始终保持着有序的忙碌——超市,它不仅是物资供应的枢纽,更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生命线”,在疫情中默默守护着城市的烟火气。
超市:疫情中的“稳定器”
疫情突如其来,合肥部分区域实施临时封控,居民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首当其冲的是日常物资的采购,超市,作为城市生活物资的核心供应点,迅速从商业场所转变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节点,在政府的协调下,合肥各大超市——如合家福、永辉、大润发等——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加大粮、油、肉、菜等必需品的储备量,并承诺“不涨价、不断供”。
超市还承担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疫情初期,少数市民因担忧物资短缺而出现抢购行为,超市通过实时公告库存情况、限购合理数量等方式,有效避免了恐慌性囤货,一位合家福超市的店长表示:“我们的货架是满的,人心就是稳的。”这种“可见的充足”无形中减轻了公众的焦虑,超市成为疫情中社会信心的“压舱石”。
科技赋能:无接触服务与智能化管理
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疫情中的超市运营也凸显了科技的力量,线下购物受限时,线上平台成为主力,通过APP、小程序等渠道,市民可以便捷下单,超市则依托自有物流或与外卖平台合作,实现“无接触配送”,在封控区,超市还与社区联动,设立物资集中接收点,由志愿者配送至居民家中,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
智能化管理也提升了效率,一些超市引入大数据分析,预测热门商品需求,动态调整采购计划;使用自助结算系统减少人员接触;甚至试点无人机配送,在部分区域实现“半小时达”,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供应,更展示了合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成果。
人情温度:超市里的凡人微光
疫情下的超市,不仅是物资中转站,更是人间温暖的缩影,超市员工们成了“逆行者”,他们每天提前到岗,消毒、理货、打包,奔波在货架与配送点之间,许多员工主动留守门店,甚至住在临时安排的宿舍,以确保供应不间断,一位90后理货员说:“累是累点,但想到大家能按时吃上饭,就觉得值。”
顾客与超市的关系也悄然变化,排队时自觉保持距离,结算时的一句“谢谢”,成为特殊时期的默契,社区志愿者与超市员工协作,为老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这些细微之举,让超市超越了商业场所的范畴,成为社区互助的纽带。
挑战与反思:如何构建更 resilient 的供应体系
尽管合肥超市在疫情中表现稳健,但也暴露出一些待改进之处,生鲜类商品因需求激增一度出现短暂短缺;线上订单暴增导致配送延迟;偏远区域的覆盖力度相对不足,这些问题提示我们,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可能的方向包括:建立“平战结合”的供应链模式,与本地农业基地、食品企业深化合作,减少对外部输入的依赖;推动社区超市与大型商超的网格化布局,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加强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物资供需的精准匹配。
超市与城市共呼吸
疫情终会过去,但超市在特殊时期扮演的角色值得被铭记,它不仅是商品流通的场所,更是一座城市 resilience(韧性)的体现,合肥的超市用坚守与创新,守护了千家万户的日常,让人们在不确定性中感受到确定的力量,正如一位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所写:“货架上有菜,冰箱里有肉,心里就有底。”
当烟火气重回合肥的街头巷尾,我们或许仍会想起,那些在疫情中默默忙碌的身影,和那盏始终亮着的超市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