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波动,中国各大城市也不时面临局部疫情的冲击,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其商场在疫情中的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而远在东南沿海的福州,人们也不禁疑问:这里的商场会像郑州那样关门吗?这一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城市商业生态的脆弱性与韧性。
郑州商场的疫情困境:短期关门与长期挑战
郑州在2022年多次遭遇疫情反弹,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的几波高峰,导致当地商场经历了频繁的关停和限流,2022年11月,郑州因疫情实施静态管理,多数大型商场如丹尼斯百货、正弘城等被迫暂停营业,仅保留超市等民生保障部门开放,这种“开门-关门-再开门”的循环,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据郑州市商务局数据,2022年商场零售额同比下降约15%,还引发了商户的生存危机,许多小型品牌因租金压力和客流量锐减而选择撤柜,员工就业也受到冲击。
但郑州的案例并非全无亮点,当地商场在疫情中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维持部分收入,政府出台了减租补贴、消费券等政策,试图缓解商业压力,这种“应急模式”也暴露了依赖线下体验的零售业的短板:消费者习惯转向线上,商场如何重塑吸引力成为长期课题。
福州会关门吗?现实因素与可能性分析
转向福州,这座福建省会城市在疫情中的表现相对稳定,但并非高枕无忧,截至2023年初,福州虽未有大规模商场关停,但局部疫情(如2022年10月的零星病例)曾导致短暂限流或部分区域管控,福州是否会像郑州那样关门,取决于多重因素:
- 疫情动态与防控政策:福州地处沿海,外贸和人员流动频繁,输入性风险较高,但当地政府采取了精准防控策略,如分区管理、快速核酸检测,避免了全域封控,如果未来出现大规模爆发,关门可能性存在,但概率较低。
- 经济结构与商业韧性:福州商业以中小型商场和社区商业为主,相比郑州的大型综合体,更易灵活调整,数字经济发展较快(如依托跨境电商),线上渠道补充了线下损失。
- 社会心理与消费习惯:福州市民对疫情适应较强,消费信心恢复较快,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5%左右,显示一定韧性。
专家分析,福州商场“关门”的风险更多是局部和暂时的,而非长期趋势,但需警惕的是,如果疫情反复,尤其是变异毒株带来新挑战,商业中断仍可能发生。
深层思考:疫情如何重塑中国城市商业?
郑州和福州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城市在疫情下的商业 adaptation(适应)与 vulnerability(脆弱性),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一次商业压力测试:它加速了线下零售的转型,迫使商场从“卖货场”转向“体验中心”,并强化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府角色愈发关键——政策支持如减税降费、消费刺激,成为商业生存的生命线。
挑战依然存在,商场关门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就业、城市活力和社会稳定,城市需构建更 resilient(有韧性)的商业体系:发展智慧商场(通过AI调控人流量)、强化供应链韧性,以及培养市民的应急消费习惯。
疫情下的郑州商场案例警示我们,关门不是目的,而是防控手段的一部分;而对福州而言,关门并非必然,但需未雨绸缪,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中国城市商业的出路在于平衡安全与活力,通过创新和政策协同,避免“一关了之”的简单化处理,商业的复苏不仅关乎GDP数字,更关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