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秋日,郑州再次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封控区域的地图如同一张逐渐展开的灰色画卷,从金水区到二七区,从中原区到管城回族区,越来越多的街道和社区被划入封控范围,铁皮围挡竖立起来,红色警戒线拉起来,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正在以空间换时间,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封城区域的划定是一门科学艺术,郑州采取的是精准防控策略,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等级,将区域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则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这种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的做法,既最大限度遏制疫情扩散,又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封控区内,日常生活被重新定义,线上团购成为获取生活物资的主要方式,社区微信群里的接龙此起彼伏,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奔波于各楼栋之间,将蔬菜、药品等必需品送到居民手中,核酸检测点前排起长队,人们默契地保持两米距离,沉默中完成一轮又一轮的筛查,学生们通过网课继续学业,老师们努力适应云端授课的新模式,居家办公成为白领们的常态,视频会议里不时传来孩子的哭闹声或厨房的炒菜声。
封控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郑州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联动机制,确保政策传导的畅通无阻,生活物资保障组负责协调商超供应,医疗救治组保障居民就医需求,心理援助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密计算和无缝衔接,任何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在这场围城之战中,最动人的是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有社区书记连续工作72小时累倒在岗位上,有护士母亲将幼子托付家人毅然奔赴一线,有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有餐馆老板每天免费为志愿者提供餐食...这些微小的光点汇聚成星河,照亮了疫情下的城市夜空。
封控带来的阵痛不容忽视,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打工者担忧收入来源,慢性病患者焦虑配药问题,隔离人员承受心理压力,社会矛盾在封闭空间中被放大,个别小区出现了居民与防控人员的冲突,这些问题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战役,更是一次社会治理的大考。
郑州的封控经验为中国大城市疫情应对提供了重要参考,它证明了中国有能力通过快速响应和精准施策控制疫情传播,同时也凸显了需要在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间寻找更好平衡点,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加强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数字化疫情防控水平。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封控记忆将铭刻在城市基因中,当围挡拆除、生活恢复正常后,我们应当记住的不仅是疫情带来的不便与损失,更是人们在困境中展现的勇气、智慧与包容,郑州封城区域内的日日夜夜,将成为这座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讲述着普通人在非凡时期的坚韧与温度。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人类社会的韧性和创造力总能找到出路,郑州疫情封城区域的故事,正是这种韧性和创造力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