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高原阳光洒在布达拉宫金顶上,拉萨街头却不见往日熙攘的游客,面对新一轮疫情挑战,这座海拔3650米的城市正以科学精准的防控政策和独特的人文关怀,构筑起一道既坚固又温暖的安全防线,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第九版防控方案精神,结合高原地域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最新疫情防控措施,展现出疫情防控的“拉萨特色”。
科学精准:高原防疫的差异化策略
拉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通告显示,当前政策的核心是“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与低海拔地区不同,拉萨采取了适合高原特点的差异化防控策略,所有入藏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实施“3天2检”的健康监测措施,针对高原特殊情况,拉萨在机场、火车站设立了专门的高原反应与疫情防控联合检测点,既测体温、查健康码,也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血氧检测和医疗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拉萨充分考虑游客特殊性,对旅行团实行“团进团出、闭环管理”模式,旅行社必须提前报备行程,配备随团医务人员,确保游客健康安全,这种既严格又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赢得了旅游从业者的理解和支持。
网格化管理:社区防控的拉萨实践
拉萨将全市划分为986个疫情防控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网格员不仅负责人员排查、信息登记,还承担着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职责,在老城区狭小的巷弄里,志愿者们骑着电动车,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食物和药品,成为疫情防控中流动的风景线。
针对藏族同胞占多数的特点,拉萨推出了藏汉双语疫情防控宣传系统,每天通过社区喇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用藏汉两种语言发布疫情信息、防控知识和政策解读,这种尊重民族文化的沟通方式,有效增强了信息传达的覆盖面和接受度。
保障体系:疫情防控下的民生温度
拉萨建立了“三级保供体系”,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物资供应充足,第一级是政府储备,确保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第二级是企业配送,指定36家大型商超作为保供企业;第三级是社区代购,为封控区居民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拉萨充分考虑到了藏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在物资保障清单中,不仅有大米面粉,还有糌粑、酥油等传统食品;不仅保障常规药品供应,还专门配备了藏药资源,这种对民族生活习惯的尊重,体现了疫情防控中的人文关怀。
宗教场所:信仰与安全的平衡之道
面对疫情,拉萨对宗教场所采取了“限量、预约、错峰”的开放政策,各大寺庙严格控制入内人数,信众和游客需提前预约,测量体温并佩戴口罩,寺庙还开展了“云供佛”等线上宗教活动,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觉单告诉记者:“我们每天对朝佛路线进行三次彻底消毒,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确保安全,信仰很重要,但生命更重要。”这种既尊重信仰又保障安全的做法,得到了宗教界和信众的普遍认同。
经济扶持:政策暖企纾困解难
拉萨市最新出台了《关于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8条具体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租金优惠、融资支持等,特别针对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设立了5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旅行社、酒店、导游等渡过难关。
“虽然游客少了,但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底气。”八廓街一家唐卡店老板次仁说,他的店享受到了三个月租金减免政策,还获得了无息小额贷款维持运营。
疫苗接种:构筑高原免疫屏障
截至8月中旬,拉萨市全程接种率已达92.3%,在高原地区处于领先水平,考虑到高原环境特殊性,拉萨设立了多个移动接种点,深入偏远乡村,为农牧民提供接种服务,那曲县一位70岁的藏族老阿妈在接种后说:“感谢医生们走这么远的路来给我们打疫苗,我要活到100岁,看看更美好的西藏。”
展望未来:疫情防控与长远发展
拉萨市市长王强表示:“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温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精准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疫情终将过去,而拉萨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成为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当布达拉宫再次迎来如织的游客,大昭寺前重新响起朝佛的脚步声,人们会记得这座高原圣城在特殊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严格与温情。
拉萨的疫情防控政策不仅仅是一套规则体系,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体现——科学精准是它的骨架,人文关怀是它的血肉,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疫情防控既有高原的硬度,也有阳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