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石家庄,街道寂静,校园空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却无法阻止知识在云端流动,当三尺讲台压缩成一方屏幕,当面对面授课变为隔空对话,石家庄的师生们正在用特殊的方式,书写着疫情时代的教育答卷。
线上课堂成为主战场,清晨七点,李老师已经端坐在电脑前,重新检查课件,调试设备,她特意在背景处放置了一盆绿植,希望给屏幕那头的孩子们带去一丝生机。“同学们能听见吗?能看到PPT吗?”这样的开场白,已经成为石家庄无数教师的日常,而在网络的另一端,高三学生王明调整好手机角度,认真记录着复习要点,他的书桌上贴着时间表,精确到每分钟,这是他与时间赛跑的方式。
线上教学远非简单的空间转换,王老师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直观看到学生的反应,往常课堂上,从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学生是否理解,现在却像是在对着黑洞讲话。”为此,石家庄各校教师发展中心紧急开展线上教学培训,老教师们虚心学习新技术,年轻教师则分享互动技巧,共同探索如何让云端课堂同样精彩。
情感联结成为隐形课程,石家庄某中学班主任刘老师每周都会召开“云端班会”,不讲课业,只聊心情。“老师,我有点焦虑”、“在家效率太低”,学生们敞开心扉,老师们耐心疏导,许多教师还自发组织“线上自习室”,陪伴学生一起学习, recreating图书馆的学习氛围,这些细微之举,构建起特殊时期的情感支持系统。
线下,另一场守护也在进行,部分留守校园的教师组成志愿者队伍,为学生整理、邮寄学习资料,甚至上门送去打印好的试卷,王老师告诉记者:“有些学生家在农村,网络条件不好,我们就想办法把材料送过去,不能让孩子掉队。”
疫情下的教育坚守折射出深层变革,石家庄教育局迅速搭建全域在线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内共享,许多教师开始录制微课,突破时间限制,让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创新不仅在应对疫情,更在重塑未来教育形态。
家长在这场特殊战役中扮演了新角色,他们成为临时的“助教”,监督学习,调试设备,拍照上传作业,家长群从未如此活跃,分享着各种线上学习经验和心理调适方法,这种家校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特殊经历留给石家庄教育界的思考将持续发酵:如何将线上线下的优势结合?如何构建更 resilient 的教育系统?如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夜深了,石家庄某个小区的灯光渐次熄灭,但许多书房的台灯依然亮着,屏幕两端,教师还在批改电子作业,学生还在挑灯夜读,疫情暂时拉开了物理距离,却让教育以另一种方式紧密相连,在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教育从未停歇,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